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十八章 姚崇当国(2/2)
李隆基道:“爱卿此话怎讲?”
姚崇道:“臣近日总为一件事忧心。”
李隆基道:“什么事能叫爱卿如此忧心呢?”
姚崇道:“臣听说最近张说时常出入岐王府第,不知他有什么意图?臣请陛下留意此人,他素来能说会道。臣担心岐王年轻不知人心险恶,万一被人利用的话?”
张说是什么样的人,李隆基还算是比较了解的,说他有什么二心,李隆基觉得还不至于。不过,既然他敢公然挑战自己立下的禁规,那么在京城的仕途也就算是走到头了。
第二天,旨下贬张说为相州长史,即日离京赴任。张说接旨之后是仓皇离京,心里真可谓是百感交集,一路之上尽有时间细细体味什么叫做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样的警语了。
按照姚崇当日在骊山行宫向李隆基提出的构想,是要将所有功臣一并贬黜的。张说只不过是个开始而已。
开元二年(714)二月,春天的脚步悄悄迫近是,刘幽求的仕途之路却陷入了一派萧索之中,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他就被罢了相,由左仆射侍中迁为太子少保。在与久受排挤的钟绍京大发了一通牢骚之后,旋即被人给告发了。李隆基立即下旨将二人一同下狱按问。
目的已经达到的姚崇也不想把事情做得那么决绝,他又扮起了红脸,在李隆基面前为刘幽求和钟绍京说情。说此二人虽然背后语多怨怼,毕竟立有大功,皇上您还是应该广施仁德,宜对他们宽宥才是。李隆基一听也对,遂将二人放出牢狱,下旨贬刘幽求为睦州刺史,钟绍京为绵州刺史。之后不久,王琚也被贬出京。
李隆基对于姚崇的信任是空前的。有一次,姚崇拟定了一个选拔低级官员的方案,入便殿向李隆基奏明,末了当然要问一句:“陛下觉得行吗?”谁知道,他一连问了三遍,而李隆基却一声不吭,坐在龙椅上仰着个脸不知在瞧什么。姚崇以为是自己那一句没说对,也不敢再问,偷眼观看,见站在李隆基旁边的高力士直向他使眼色,立时明白,赶紧告退。姚崇出了殿,李隆基才把仰着的脸放了下来,扭动了两下脖子。
高力士这才问李隆基道:“陛下,方才姚大人向您奏事,您为何里都不理他呢?”
李隆基哼一声道:“这个老头好不晓事,这种小事也来问朕。国家事务千头万绪,若事无巨细皆得由朕来裁处,那朕还要他这个首相做什么呢?”
李隆基本就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分巨细事必躬亲不是他的作风,也不符合他的性格。后来高力士私下里把李隆基的意思对姚崇作了传达,老头对这个年轻的皇帝就更加服帖,做事也更加卖命了。
在接二连三扳倒政敌之后,姚崇开始着手实施他的一揽子改革计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开元二年,彻底废除了积弊多年的斜封官制度,为能严格执行选拔官吏的程序,特别举荐一贯忠直的李朝隐为吏部侍郎。并且停止修建寺庙,对僧尼进行严格的筛查,凡有劣迹,不守清规者一律勒令还俗。
农耕社会的老百姓无非就是希望能够轻徭薄赋,安居乐业。在继续实行租庸调制的同时,规定王公贵戚不得在再私自向封邑征收税赋,而是改为由朝廷统一征收,统一发放。这样,王公贵戚就失去了无休止向农户掠夺的特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们的负担。
隆庆坊,原名兴庆坊。自李隆基登基之后,又改回了兴庆坊,因为皇帝的名字里有个隆字,别的地方或者是人就再也不能用了,这叫做避讳。开元二年,在兴庆坊原有建筑群的基础上,建成了一座崭新的皇宫——兴庆宫,宫左侧为勤政务本楼,右侧为花萼相辉楼。李隆基的四个兄弟则在兴庆宫周围环列而居。就在兴庆宫落成之后不久,李隆基的四个兄弟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岐王李范、薛王李业便先后外放出京做了州刺史。
不想错过《烟云盛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