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七章 大明弊病(1/2)
弘治皇帝兴奋地在朱厚照面前走来走去,看那样子恨不得现在就自己开船出海似得。
“如此说来,只要开了海禁,有如此都源源不断的收入进入大明,我大明定可昌运万万年!”
“我父子俩总算能对祖宗有个交代了。”
朱厚照不由自主地瞥了瞥嘴,弘治皇帝什么都好,就是有两个地方他实在看不过去。
第一就是小家子气,眼光太窄。
第二就是他总是认为这大明是朱家皇帝一家人的大明,做什么事都是为了对得起祖宗。
他善待百姓的出发点也不是因为他以民为纲,重视民生,而且因为他天生的性格如此。
事实上弘治皇帝是对所有人都很仁慈,在朱厚照眼里这就是太没原则。
当然,弘治皇帝作为一个封建皇帝,他这么想是完全没毛病的,江山本来就是他朱家的。
总比那些拿祖宗基业都不当回事,只图自己快活的皇帝好多了。
但是拥有后世灵魂的朱厚照可不这么认为,他做这些事可不是为了朱家的江山。
本来他对朱家也没什么感情,有感情也是厌恶之情。
要不是弘治皇帝对他这么好,他都想找个地儿造反去了,轰轰烈烈地干他娘一场。
哪用像现在这样,在皇宫里时刻担心被人打黑枪干掉。
带着些许厌恶之情,朱厚照向弘治皇帝说出了令人扎心的真相。
“父皇,那您就想得太多了,就凭咱大明这千疮百孔的制度,和底下那些自私自利的官僚,那有什么万万年!”
“你信不信,再多的钱进入大明,也最多不过多撑一两百年而已。”
朱厚照这话简直是诛心之论,因为弘治皇帝一直觉得祖宗的制度是很好的,只不过是后世这些子孙没有能力而已。
毕竟太祖和太宗(朱棣)那样的皇帝,朱家也就出了这么两个。
可是谁知道自己儿子对大明的制度完全的看不上眼,还说就算有巨亿的收入都只能让大明续命百年。
在弘治皇帝的眼里,有这么银子,天下什么事办不成?
这一次弘治皇帝可没有计较朱厚照嘲讽祖宗的心思了,直接问道。
“皇儿,你为何如此看不上大明的制度?”
“要知道,自太祖以来,已经实行了一百年多年,只要不发生大的变故,就是靠着祖宗制度使我大明国泰民安。这难道不是祖宗制度的功劳吗?”
朱厚照也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说道:“大明的制度在历代封建王朝里的确也算得上不错的制度,能撑个两三百多年也不错了。”
弘治皇帝还是一脸疑惑,看向朱厚照,“皇儿为何如此笃定,我大明国运就只有两三百年?”
他确实也没想过这么远,在他看来,大明的制度固若金汤,上下尊卑分明,按儒家的理论来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是治世之理,怎么会就两三百年呢?
弘治皇帝连帝王术都没学上,跟他讨论什么宏观经济,国家制度成本的,估计他也听不明白。
朱厚照只能简单地打了一笔方。
“这事儿啊,说多了父皇你也不明白,简单来说呢,大明朝就是一个不断放水的池子,不管往里面装多少水,迟早都要漏光的,而且是水越多,放水的漏洞越大。”
“就好比折色法,这就是一个漏洞,不过这只是个小漏洞,咱们光堵上这一个,也挽救不大明。”
弘治皇帝更加疑惑了,“那皇儿你告诉朕,大漏洞到底是什么?”
朱厚照其实不想浪费这么多口舌教弘治皇帝,说了他也未必懂。
不过既然都问到这里了,还是得教他个好,谁让他现在是自己老爹呢。
“大明朝的太多制度都不合理,就是简单拍脑袋的决定,完全不考虑后续发展”
“远的不说,就说这盐引制度,父皇你知道大明朝的官盐一年买多少吗?”
这可说道弘治皇帝的专长了,“朕知道!一年两百万。”
看来弘治皇帝也不糊涂,朱厚照接着说道,“没错,我之前问过韩文了,官方规定的是两百万的盐引,实际上朝廷每年还要超发许多,灶户们也会私自晒很多。”
“咱们就不算超发和灶户们私自增产的,这些本来也入不了国库。”
“就说着200万张盐引的数量,一张盐引300斤盐,民间一斤盐约300文。”
“差不多光官方的盐业就有一亿六千万两银子的规模了,按制度每张盐引应该交税6两6钱。”
“那怎么着也得有个1300万两银子的盐税收入吧?实际上呢,据韩文所说,大明朝盐税入库,每年最多200万两。”
弘治皇帝大为吃惊,原来大明本身已经有获利巨亿的生意了,只不过大部分都没有进入朝廷的口袋。
“怎么会差距如此之大?难道我大明朝,处处都是巨贪吗?”
朱厚照内心又一个白眼,多新鲜啊!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哄堂大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