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十二章 统一度量衡(1/2)
第八十二章 统一度量衡
回到扬州,李国庆立即把宋应星、朱之锡等人召集到一起,无论是工业的起步,还是学校的培训,当务之急都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统一度量衡。
在大明,做衣服有裁衣尺,丈量土地有量地尺,工匠建造有营造尺,每把的尺寸都不一样。没有一套完整的度量衡体系,所谓的发展工业,普及知识,纯属是无稽之谈。
李国庆为了了解大明工匠的技术水准,曾经派人多次调研各类工坊,也与一些工匠有过交流,对大明的计量方法做了一定的了解。
随后发觉,工坊内工匠使用的量具,居然是每个大匠各有一套,除了父子、师徒关系的工匠外,就没有两个工匠使用一个标准的量具。
当然,不是说两个工匠根据同一张图纸,做不出一样的东西。只不过是同一个尺寸,在这个工匠的手里是三寸五,到了另外一个人手里就成了三寸二。
对于这种现象,李国庆略一思考就明白了,这时代的工匠又被称为手艺人,他们的手艺就和农民的耕地,商人的店铺一样,都是吃饭的家伙。
工匠把自己的手艺看做传家宝,因此不是拜师学艺,他们根本不会把自己的手艺透露给外人,认为这样就能保住饭碗。
古代的的师徒体制,正所谓师徒如父子,师父教授的每一句话,都被奉为金规玉律,那个徒弟敢私自改动程序和标准的,轻者打骂一顿,重则赶出师门。
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工匠,都是没有文化的文盲、半文盲,他们没有上过学,没有基本的各种理论知识的,全凭言传身教。
这些工匠,完全是靠着当学徒时的死记硬背,把师父讲述的每个数字都背下来,然后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消化,根据师父讲述的经验慢慢积累、总结。
这样一来,师门传下来的量具就成了重中之重,因为没有了这套量具,就算你学了点皮毛,也做不出一模一样的东西出来。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不可能形成工业化生产的。
在李国庆看来,这些工匠是拿自己的量具,当做技术壁垒,来隔绝其他人窥探他们的技术了,以至于很多的技艺,就在这样的壁垒下失传。
宋应星等人,对于李国庆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主要是觉得,冒然推出新的度量衡,很难被人们所认可,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
但是如果真的能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度量衡体系,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却是一件好事。
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正所谓“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这种因人而异的度量衡,差异性极大,只是人们对于度量衡的自然属性的认知,无法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就像大明的一石米中的一石,实际上是体积单位,却被广泛应用于对粮食的重量参考,你去买粮食,都是用斗来称量,没有用秤称量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方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要是用秤,就得学会认识秤的计量方法,满大明有几个认识秤的。
如果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
同样,也不能随便定义。度量衡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随意定义一个基准单位,那后世的许多公式的系数,甚至单位就要重新换算,这可是一个大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李国庆可没有这闲工夫。
李国庆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人说道:“原有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
“因此本王想把大明现行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而本王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称之为公制。”
大家伙听了,都觉得这个方法可行,说白了就是两套度量衡并行,稳定市制,推广公制。不会造成混乱。看到大家的态度,李国庆开始介绍如何定义公制度量衡:
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个标准长度,就能确定一个标准立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容量。
然后我们再把这个标准立方体,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盛满了某种物体,比如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标准重量。
同样有了标准的体积和重量,我们就可以定义出密度等等许多标准单位。
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种标准单位,进行细致的划分,比如一米下面在而分为十份,称之为分米,分米在分为十份称之为厘米……
再把它和原先的市制单位,寻找相关的规律联系起来。这样当我们统一了公制度量衡之后,市制度量衡也就随之统一了。诸位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在南明当太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