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十六章坩埚炼钢(1/2)
第八十六章坩埚炼钢
烈日下,前方一座炼炉威严耸立,约有两米多高,直径也快有两米,整个外形胖胖嘟嘟,如果画上眼睛,基本上就是一个憨憨的卡通形象,显得有些可爱。
炼炉的顶上还有一个沉重厚实的炉盖,就像一个大锅盖,将炉子盖得严严实实。
坩埚炼钢本质就像一个高压锅,炉内通过加热产生高温,在通过高温熔炼铁水,因此密闭高炉内部必须承受极高温度,这就要求炉内的耐火砖皆以高铝粘土烧制而成。
不仅如此,炉壁还砌得极厚,厚达半米多,外面抺上厚厚的盐泥,周遭用粗藤包裹,硬木支撑。
炉盖同样如此,以厚实的耐火砖制成,外面包裹着生铁与硬木,方便用人力机械装置升降,说白了就是盖锅盖儿。
此时李国庆站在大炼炉不远处,怎么看怎么感觉那玩意就不像一个炼钢用的,完全就是手工作坊的进化版。
在他身旁的工匠,一个个全副武装,从头到脚都穿着石棉服,衣裳、鞋子、手套、帽子、口罩具备,有些如临大敌。
石棉具有高度耐火性与绝热性,早在商周时期就有火浣布之称。工匠都是宝贝疙瘩,既然有这条件,能够制作石棉服,该有的装备自然要具备。
这次实验,冶炼坩埚钢五十斤,李国庆心中暗自祈祷,希望能够成功,这关系造枪的成败与否,对着项目负责的工匠齐深说道:“开始吧。”
炼铁炉不远有棚屋,里面摆着一个个石墨坩埚,大小都有,又有大量的焦炭堆积,还有生铁熟铁、石灰萤石等原料。
就有工人抬来坩埚,形状若“U”形,整个颜色黑漆漆的,这是李国庆拟定配方,最后烧制成的石墨坩埚,大致是石墨粉占55%,耐火粘土占40%,一些骨料占5%。
这些坩埚不便宜,此时石墨也就是黑铅,价格每百斤要银三两三钱左右,而且不耐用,使用几次就有炸裂的危险。
匠人已经实验过,每个坩埚只能使用三次,别看棚屋内坩埚多,但都是消耗品,每个使用一两天就要废弃,坩埚炼钢的成本的确很高,每百斤钢的成本已经接近二两银子了。
成本高就高点儿吧,总比没有强。为了造枪,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李国庆认了。
吩咐往坩埚里面装熟铁,份量约在五十斤,混合一定比例的石灰石、萤石、河沙等,这是为了造渣,去除铁水中的磷与硫等杂质。
坩埚炼钢有多种方法,可用熟铁,也可用生铁加废钢,或用生铁加熟铁。
但此时大明不存在废钢说法,每块钢都被仔细反复使用。生铁与熟铁比例也需要仔细实验,生熟混合,很难说出来什么钢,甚至有时低碳钢也说不定。
暂时就用熟铁,高温下吸收石墨坩埚里的碳元素,一般可顺利得到高碳钢,几次实验也证明这一点。
众工人忙碌着,这边取坩埚装铁,那边有工人以铁钩拉起炉盖,往里面装填焦炭。
炉旁有着半环形的土台,与炉顶齐平,可站在上面忙活,他们装填的也是上好焦炭,每斤达到五文钱。很快装填了足够的焦炭,可以点火了。
李国庆早为各流程定了手册,众人进行实验多次,也早熟悉了,他们有条不紊动作,很快准备完毕。看到一切妥当,李国庆下令点火,工匠将引火条从出渣孔探进去。
这坩埚炉最下是空室,有吹风孔、出渣孔两个孔洞,上有炉桥,一样以耐火砖砌成,网状结构,与烧饭的灶台差不多。焦炭堆在炉桥上面,最下为干燥木材,引火之用。
众人等待着,石墨坩埚并不急着放进去,约等两刻钟左右,看里面焦炭全烧着了,就有两个工匠,用专门的坩埚钳钳着,将坩埚放了进去,并关上炉盖,用铁栓锁好。
鼓风机更用劲鼓风,炼铁组长齐深登上土台观察情况。炉盖上有观察孔,可看里面铁水情况,同时可用长长的铁钎探进去,搅拌坩埚里的铁水。
齐深观察坩埚内的铁水情况,并依手册,不停报着内中温度与火焰颜色。
“火焰橘红,温度一千度。”齐深大声道,“继续鼓风。”
李国庆并没有站到平台上去,主要是个子太矮,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还不够添乱的,但也和其他人一样,扯着脖子等着。
毕竟坩埚炼钢,只是听说过,后世的他没干过,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凭着记忆,当场琢磨的。
不久,齐深又报:“火焰青色,温度一千二百度。”
李国庆看齐深,见他神情专注,穿着石棉服,戴着口罩,汗水不时沁出来,不由微微点头。
这个时代没有温度计,但观测“火候”的方法倒有,比如最早就在商周盛行的“目测法”,有个成语叫“炉火纯青”,就是古人观察火候的标准之一。
何等火焰相当于何等温度,是工匠中的不传之密,很多人靠此吃饭,甚至很多釉窑老师傅看一次火,就要二十两到五十两银子。
又有火照法,吐痰法等种种掌控温度变化的手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在南明当太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