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百三十七章吕大器的仁德(1/2)
谨记我们的网址,祝大家阅读愉快!别忘了多多宣传宣传。
第一百三十七章吕大器的仁德
五百名将士整齐的站在琼州府城的码头上,头戴钢盔,手持弘光1646型步枪,整装待发,这是要前往葡萄牙的舰船上学习航海的将士们。
这支队伍由陆战队的副队长何元嘉,思想教导员潘信共同带队,由施琅带来的少部分船员,和海军陆战队的队员组成,这将是李国庆的海军建设正真的开始。
正当李国庆的工业产业高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此时的吕大器,被两广地区的抗税风潮搞的焦头烂额。
朝廷说了,恢复三饷。原有的三饷是辽饷、剿饷、练饷。可人家清廷都在北京称帝了,从哪里来的辽饷,这难不倒朝廷的这帮文人,长江总得防御吧,换个名字江防饷,简称水饷,每亩土地加征银一分二厘,相当于0.012两。
剿饷就不要说了,李自成、张献忠还优哉游哉的呢,当然要予以剿灭,要不然如何对得起死去的崇祯皇帝,每亩土地加征银一分,相当于0.01两。
要剿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各地贼人,当然需要练兵,因此练饷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减轻广大种地朋友的负担,又原来的四钱下调到每亩三钱,相当于0.3两。
而人头税由原来的八钱每人每年,改为二两每人每年;再有就是增加田赋,由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十五税二。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两广地区的农户,家里有十口人,四个男丁,二百亩良田,一年的收入是多少,需要交多少税呢。
按大明的平均产量是二石,南方一年两季约三石半,一百亩共计三百五十石,留下种子和自用的量大约一百石,税负十五税二折合五十石,剩余粮食二百石。
按大明当时的南方米商的收购价,糙米八钱每石,共计得银160两。税负是丁税8两;三饷小计0.322两/亩,含火耗合计43两左右;还能剩下近120两,看起来很不错。
这是大明官员给皇帝的算法,让皇帝看到,大明的百姓是多么的富足,多么的康乐,真是家家户户有余粮,喜气又洋洋。
其实不然,明朝的田地大部分在官府、士大夫和藩王手中,他们根本不交税。即使那些富户豪强乃至很多小农民,他们也会把土地挂靠在那些不交税的人名下逃税。
也就是20%的人控制了60%的土地,而不用交税,所以你的十五税二要将这些空余补上,实际变成了十五税八,实际田赋是一百八十石。
所以你的一年所得减去自用,再减去田赋,实际为七十石,折合银两为56两,再减去丁税和三饷,仅剩13两,平均每人每月有近一钱的花销。
要真是这样,农民就不造反了,非但不造反,还得给官府磕头,感恩戴德。因为这种计算方法是指风调雨顺的时候。
一旦出现灾荒导致减产或是颗粒无收,你们家就要把口粮甚至种子拿来交税,不得已还有变卖田产,或者借高利贷。然而只要你们家借上一两银子,就永远不要翻身了。
明朝的高利贷普通是月息三钱左右,利滚利。借一两银子,当时拿走七钱,下月需还一两,如果第二个月还则需还一两四钱,第三个月需还一两九钱。
到第六个月需要还三两八钱,如果借用一年,则需要归还十九两八钱。想想这样的高利贷,除了卖田卖地、买二卖女,还有其他办法还的上吗?
就这还不包括盐税、桑税等各类乱七八糟的税种,所以大明的农户是见不到银子的,见到的只有连年的饥荒、战乱、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吕大器不用考虑这些,他只需考虑如何完成税收,保住脑袋上的乌沙。甄怀,作为吕大器的第二个谋士,靠近了低声说道:“敢问大人,是否为税收的事情忧虑?”
看了看甄怀,吕大器点点头道:“是啊,各地刁民为了躲避税收,不是离家出走,就是暴力抵抗,眼睛里还有没有王法了,愧对圣人的教诲啊。”
“那些泥腿子哪里受过圣人的教诲,不过是一些野蛮粗鄙之人罢了。小的倒是有一个想法,不知当讲不当讲。”
“有什么注意说来听听,这里又没有外人。”吕大器有些不耐烦。
“大人,听说假太子弄出了不少好东西,都能挣钱,特别是香水,巴掌大的一小瓶,在扬州都买到了一百两银子。”甄怀看了满脸堆笑道:
“要是这次抓住了他,可千万别杀了,逼她交出秘方,到时候大人也开个作坊,银子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吕大器一听有银子,眼睛立刻亮了起来,说道:“仔细说说。”
“我是这样想的,朝廷现在催银子催的紧,咱们收拾了假太子,用抄来的银子先顶上,然后逼他交出秘方,让他给咱们挣钱。”看着吕大器略作沉吟,又道:
“等咱们有了钱,也可以招兵买马,弄个一两万的私兵,反正山高皇帝远,谁也管不了咱们。这时我们再对付那些泥腿子,敢不交税,立刻让他们倾家荡产,人头落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在南明当太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