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6章 倭寇之因(1/2)
手机访问:www.xinwanben.org
第146章 倭寇之因
嘉靖若是不言,只怕还没几个人注意到唐昭北。
可嘉靖这一说,众臣这才发觉这位坐在殿内狂喝不停的老者居然就是当年声震京城的唐昭北!
此时再听得他这句毫无“敬意”的话,一众人纷纷在心中暗道此人狂悖,难怪当年会被嘉靖逐出京城。
但心里这么想,可是却无人敢真正说出来。
嘉靖闻声,也未生气,反倒一笑。
“老东西还是这个脾气。”
“罢了罢了,朕也懒得与你计较了,坐回去吧。”
嘉靖摆手,唐昭北这才再度重新落座。
“既然都来了,那就开始吧。”
“今年前三甲的文章,朕都看过了。”
“礼部与吏部阅卷的结果,朕也知道了。”
“徐邦宁。”
所谓殿试,不外乎皇帝亲自考较进士们的学问。
可真正有学问的皇帝却极少,所以殿试一般来说并不能真正考较进士们的功底。
反而是低一级的会试,才是考较举子功底的最佳途径。
但嘉靖不同。
嘉靖当皇帝这么多年,虽然没干几件正经事,全在和自己的大臣争权夺利。
但他本身还是有些学问的,不然当初的严嵩而今的徐阶,也不可能因为写青词写得好,所以得到嘉靖的重用。
听得嘉靖叫自己,徐邦宁再度起身,恭恭敬敬的拜礼。
“你为文章中力主战之策,从北疆到东南海防,你都一一有所提及,看来你对兵道多有见解。”
“那你便说说,而今我朝海域倭寇猖獗,如何才能彻底将其彻底灭绝?”
考较进士,当然不能以谁写青词写的好来评断。
嘉靖虽然年迈,但不糊涂。
科举乃国之重器,平日里一些官员靠着写青词而阿谀奉承,上位争权,那也就罢了。
可当着这么些进士的面,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若是以写青词来考较诸多进士,日后传扬初去,这大明王朝恐怕就得改名叫青词王朝了。
考较进士学问,不单单指四书五经。
徐邦宁在此次科举中以战策而言国道,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关于权力平衡的言论,这不仅符合高拱的理念,同时也对嘉靖的胃口。
当然,这些都是一笔带过,并未详说。
制衡朝局,平衡权力,乃是帝王之术,徐邦宁不便细说,嘉靖自然也不会详问。
所以他这才问及徐邦宁关于战之策的问题。
闻声,徐邦宁朝着嘉靖再度拜首,而后这才抬头看着他。
“倭寇,原是日本南北朝分裂时期,在战争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我朝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
“要灭倭寇,必先知其因。”
“我朝建立之初,便有倭寇扰关,其中不乏张士诚余党与日本商客合作的关系。”
“太祖皇帝即位后,曾派人前往日后,以期恢复两国关系而断绝倭寇扰关之事。然而时值日本国内乱,几次遣使都毫无结果。”
“洪武二十五年,日本国北朝在南北朝战争中夺得胜利,南朝政客,商人,浪人便流落于海上,盘踞于海岛,既无家可归,自滋扰邻国。”
“成祖皇帝时,一统日本的足利幕府足利义满希望肃清南朝余孽,恢复与我大明的贸易关系,于是双方建立勘合贸易关系,日本方面凭勘合来我中国,进行贸易,倭寇滋扰渐息。”
“而足利义满死后,日本与我中国的勘合贸易关系遭到破坏,稍有收敛的倭寇劫掠再度泛滥,至成化三年,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贸易勘合彻底崩塌,倭寇猖獗已成不控之势。”
“我朝初年,宁波发生‘争贡事件’,朝廷下令严禁民间商贾制造违式大船,凡属私建,尽数销毁,规定自后沿海军民,私与贼市,其邻舍不举者连坐。”
“然朝廷越禁,而倭寇越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
“私贸者大,利益可图,真倭猖行,伪倭渐起。”
“至今日,沿海之倭再不是当初日本国的浪人剑客,而是我朝渔民。”
“他们无船可以入海,又无地可以耕种,若不据啸山林,便只等一死。”
“论倭寇之因,实乃海关久叩而无应,海民无营而待死。”
对于倭寇,徐邦宁这个精通《明史》的人岂能不知其中真相。
这一番话,娓娓道来,从日本到前朝之事,事无巨细,一一呈现。
绕是身在殿内的史官听了也不由啧啧称奇。
普通人连自己国内发生的事都搞不清楚,又何以如此了解日本国内发生的事。
然而徐邦宁却句句在理,毫无偏差,从太祖皇帝到而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明朝小公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