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1章 别人不做,我来做(1/2)
第181章 别人不做,我来做
徐邦宁站在“过来人”的角度看待招安烟岛这件事,的确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上位者若是能够这样去做,也的确可以造福沿海不少百姓。
可是当徐邦宁置身其中,却下意识的忘记了招安烟岛这件事,对百姓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至于其他人,那些个上位者,不过是因为这件事而得到更大的宽慰与荣华富贵。
百姓呢?
他们所求不过是温饱罢了。
“倭寇袭扰,已有百年,从永乐朝开始便没有间断过。”
“沿海百姓可谓深受其害,可谓深恶痛绝。”
“胡宗宪在浙广福三地为何声威日隆而致使他死的时候还有无数三省百姓为其鸣冤?不正是因为他任三省总督时剿倭有功,大大缓解了百姓置身水火之中的痛苦?”
“可你现在要对烟岛进行招安,便是要将百姓们一直以来深恶痛绝的敌人变成他们要供养的人,你觉得三省百姓会同意?”
对烟岛招安,烟岛岛众三四万,这些人被招安之后何去何从?
当然,一部分人或许会选择离开朝廷这个是非之地,选择流浪他乡,干一些小本买卖,重新做人,亦或者愤然离去,继续落草为寇。
但大部分人绝对会成为浙广福三省海防中的一员。
从倭寇到朝廷有编制的军士,这个转变且不说这些人能不能接受,就算他们能接受,浙广福三省的百姓也能接受?
这些倭寇让他们家破人亡,背井离乡,血与泪的深仇大恨早就不共戴天。
而今只因为朝廷的一纸招安书,就让这些人成为他们日后要缴纳赋税进行供养的人,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深明大义的以为这是朝廷为了杜绝后患所以做出的明智之举,还是会以为朝廷根本就没考虑过他们的感受与痛苦,只顾着搜刮民脂民膏,而继续置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就好比时刚刚杀了你亲爹的人忽然成了你亲爹,你怎么接受?
别说谁人可以深明大义。
所谓的深明大义其实都是暗藏杀机。
徐邦宁一直以来用一个过来人的姿态审视着大明王朝内的一举一动,可是他从未想过当他真正置身于这样一段”历史时期”时,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段文字,而是一段真实可感的百姓画卷。
所以当唐昭北提及这个话题,他愣住了。
他的确没考虑到这一点。
“我”
但他也没有要让继续置身水深火热的意思,他的初衷是好的,一劳永逸,永久的解决倭寇问题。
“我知道你的初衷是好的,裕王也知道,张居正也知道,甚至朝中不少其他大员都知道。”
“但光我们知道有个屁用。”
“百姓不会理解你这么做是为他们好,也不会以为你这么做就真的能一劳永逸,甚至不认为你这么做是一个知州该做的事。”
“你这么做,只会给徐邦瑞,徐阶提供更多的借口与理由来拉你落水。”
唐昭北混迹朝堂十多年,什么人没见过,什么场面没见过。
对这种事,他早已驾轻就熟。
所以当他一出声,立刻指出了徐邦宁筹谋此事的诸多漏洞。
首先他对烟岛进行招安,得不到百姓的认可。
其次,他对烟岛招安,必然会引起徐阶的强烈反对,清流党必定会以此来弹劾徐邦宁。
到时候面对整个清流派的弹劾,徐邦宁最终的下场,绝对比胡宗宪好不了多少。
“而且,你别忘了。”
“还有个朱希忠虎视眈眈的盯着你,他可是打着剿灭烟岛的旗帜来的广东,你胆敢对烟岛进行招安,虽然得到了戚继光的认可,但他仍然可以以圣旨为由来阻止你,甚至对你下手。”
唐昭北再度提醒到。
于是,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诡异起来。
徐邦宁明明知道招安烟岛有百利而无一害,可是面对诸多困难,他此刻却下不定决心。
犹豫就会败北,但不犹豫就会死得很难看。
良久,徐邦宁都没有说话。
其他的一切他都可以不考虑,但是关于三省百姓对招安烟岛的接受程度,他却不得不考虑。
唐太宗李世民说得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徐邦宁熟读《明史》自然知道百姓声援对一个官员,对一个皇帝有着多大的作用。
远的不说,就拿即将递上《治安疏》的海瑞来说,他能不死,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百姓对他的声援。
嘉靖虽不想做商纣王,可面对百姓声援的重重舆论压力,他就是想做,他也没有这个胆魄敢去做。
徐邦宁而今若是招安烟岛,就算朝廷对他褒奖再大,那也抵不住三省百姓对他的咒骂。
谁让他把别人的杀父仇人变成了别人的亲爹呢。
而唐昭北也沉默了下来,只是他似乎并未在思索着什么,似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明朝小公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