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058章江淮攻略下(1/3)
说起淮阴,就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在春秋时期,首先是江汉的楚国问鼎中原,接着是江东的吴国北伐,这让人意想不到。作为蛮荒之地的秦、楚、吴三国,要想融入中原这个大家庭,为自己找到更高一级的华夏先祖,洗脱自己蛮夷的身份,光靠嘴皮子是不行的,最直接的办法是兵犯中原,用拳头让那些傲慢和偏见的诸侯低头。首先是秦国在崤之战被晋国打趴下;接着是楚国在城濮之战被秦、晋联军打败,都断了问鼎中原的念想。接下来就是吴国表演了。吴国的首要敌人是楚国,楚国比吴国的国力强盛,而且处于长江的上游,甚至攻占了芜湖。楚国同时联络越国,对吴国的威胁最大。就在这种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孙子和伍子胥凭借着高明的战略和天才的兵法生生地把楚国拖垮。最后吴国走海路,沿着海岸北上入淮河,溯淮河而上义阳登陆,过义阳关进入江汉平原,在柏举之战中差点把楚国灭了。
把楚国打趴下之后,吴国称霸的下一个对手就是齐国了,如果不把齐国放倒,楚国称霸也就无从谈起。吴国人选择的攻击路线,和他们在“柏举之战”做法如出一辙。首先对于严重依赖水运的吴军来说,需要一条南北向的水上运输线,以接近泰沂山脉北侧的齐国核心区,只是这样的天然河道并不存在。
吴人在长江口的北岸修筑了一个新的城市——邗,也就是现在的扬州。以邗城为起点北向沟连那些因江、淮之水暴涨而形成的湖泊,最终形成一条沟通江、淮的运河。由于起点在邗城,这项工程被命名为“邗沟”,终点就是淮阴,这个工程用了2年完成,这就是后来的大运河的一段。
因为淮阴沟通南北的河流,三国鼎立时期,淮阴掌握着北方的曹魏手中,这成了东吴巨大的心病。曹魏要攻东吴,走淮安水路至长江北岸,就能直接威胁到吴都南京。魏黄初5年(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大举伐吴。魏国水师顺蔡水、颍水进入淮河,向东行至寿春,然后魏水师顺水东进,在当年9月杀到广陵郡(淮阴)。到了淮阴,距离吴都南京的长江北岸已不远了。
一年后,曹丕又率水师沿淮河东进至淮阴,顺水直抵大江。以东吴的实力,自然有办法对付曹丕。但魏国控制淮阴,想来就来,至少给东吴的防御带来巨大麻烦。守江必先守淮,可淮河压根不在孙权手上。所以说,三国之战的东战场——魏吴争霸的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曹魏手上。魏陆路有合肥,水路有淮阴,让东吴非常的被动。
东晋十六国时,东晋定都于南京,淮阴的得失又事关南朝的存亡。好在淮河防线一直掌握在东晋手中,可以扭转对北朝的战略劣势。晋·荀羡就感慨地说:“淮阴是天下旧镇,地势险要,水陆交汇之地。只要守住淮阴,南可固京师,北可观敌之衅。”
后周的周世宗柴荣要打败南唐,必先征服南唐的淮南十四州,由于南唐的寿州守将刘仁赡死守不降,周军对寿州采取围点打援,重点向东进攻楚州(今淮安)。打下楚州,即使周军攻不下淮南,至少可以保证后周东线的重镇徐州不受南唐侵扰,毕竟楚州与徐州的距离实在太近了。
柴荣亲征,在楚州全歼南唐水军的主力,就等于打开了南唐国都南京的大门。入宋后,淮阴的战略地位依然没有下降,因为宋朝的财赋重地还在江南。淮安当南北之中,江浙之腰。一旦淮安有险,整个淮南都保不住。元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就是南粮北运。淮安正卡在京杭大运河的“腰眼”上,堪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分析完江淮的几个战略要点,唐志最后总结道,“在江淮一带需要注意水攻,当地有一种围堰,也叫滁塘,蓄满水之后开闸放水,不可不防。还有要注意雨季,我们前面说了江南梅雨季节,江水暴涨,正是水攻的最好机会。当年关羽打樊城的时候就是乘着汉江暴涨,挖开堤坝水淹七军。”
唐志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弟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我们家里的兵法图册也没有讲得这么详细。只有李沅在下面听得疑虑重重,这是讲大唐内的山川形势啊,九郎这是想干啥?李沅不禁想起阿翁往日的一桩公案:
唐太宗曾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后来,侯君集上奏唐太宗,预告李靖谋反,因为每到精微之处,李靖则不教授。唐太宗听后,责备李靖。李靖回答说:“这是侯君集想要谋反。如今中原安定,我所教他的兵法,足以安制四夷。如今侯君集求学尽臣的兵法,是他将有异志啊。”此时,侯君集尚未有任何反迹,唐太宗不相信。一次,朝后回尚书省,侯君集骑马越过省门数步尚未发觉。李靖见到这种情况,便对人说:“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后来果然言中。
九郎为什么教授这些,难道也想谋反不成?想想不太可能,唐俭现在闲赋在家,几个子孙也没什么出息,唐九郎现在只想赚钱,把翊卫都丢了,和朝廷衙门无缘了,拿什么谋反?难道是教我们谋反?这也不可能啊,我们虽然是武勋出生,因为不是嫡长孙,即是混个门荫也只是一个小官,顶不了大用,再说咱们也不可能跟着去呀?
李沅百思不得其解,或者九郎只是闲得蛋疼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初唐闲公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