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83章 十八般武艺染染(双更合一)(3/4)
追根究底,还是之前直播的视频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乔美毕竟是五溪镇上的人,乔初染也是,关注她的视频的人有许多五溪镇外出打工的人,知道乔初染做视频和直播之后,便都纷纷关注她,想通过她来了解家乡的变化。
这个玉米收割机的出现,解决了玉米收获时候的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减轻了负担。
而对于各个村庄而言,留守在家种地的要么是上了年纪的父母,或者留守在家照顾父母孩子的妻子,一个人农忙必定很累,在外的家人知道了有机械能帮助解决一些农忙的问题之后之后,反倒先纷纷主动打电话回来,问村里能不能联系乔初染那边,请收割机过来收割,减少负担。
费用的问题,能解决。
所以还没等各村的年轻人们回去跟村长商议,说好这个事,便已经主动有人找村里协调这个事儿了。
但收割机只有两台,五溪镇那么多村庄哪里能全部照应,当下也只能暂时选一些交通便利,土地相对平整开阔的地方去收割。
而有些村庄连车辆都无法进去的,自然是没有机会的。
这第一台玉米收割机出现在了五溪镇,让他们意识到电视新闻里出现的事物,也能出现在他们的身边。
农村的变化,正在发生。
这次的事情,让大家意识到了,未来农业的发展,或许已经不是只基于传统的认知了。
而借此机会,各村的年轻人们则借势再次宣传了一把新农业。
*
玉米收割完了,租地给乔初染的人便开始挂心起大棚的事情,当天晚上,便有人过来询问了。
乔初染笑得神秘,“快了,也就这两天的事情。”
的确是这两天的事情,三天后的一个清晨,好几辆车子就从即将修好的县道上开进了清溪村,车上转载了满满的货物。
不用说,只看到乔初染在,且那十来个年轻人也早早出来,跟那些人一道交涉,便晓得,大棚的工程,这是要动工了。
确然是要动工了,物料是秦慕州联系和安排的,连安装的工人都是一块儿过来的,大卡车停在了村里的小广场边,一排一排的,排了一条路,数过去,得有十八辆,而据说,这还是不齐全的,到时候还有人陆陆续续运送东西过来。
于是,从七月十六日这天,清溪村山脚下延伸下来的旱地边,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大棚施工作业。
但很快的,村民也开始注意到,这大棚施工,跟乔初染半年前,那一亩多地的施工,略有些不同,好似多了许多他们看不明白的东西。
看着是在做大棚,但实际上感觉更像是一个工厂在施工一般。
但大家已没有太多的心思放在这个事儿上,随着玉米收成之后,地里的稻谷,已在变黄。
南方大部分地区,水田需要的水虽多,但其实并不是时时刻刻都需要在田地里灌满水,到了后面即将收成的时候,田里的水基本都放干了,碰上像今年这样天气比较干旱,降水比较少的时候,水田里干得几乎跟旱地差不多。
稻谷尚未收割,先将第二季的秧苗给播种下去,等过两天,稻谷完全变黄的时候,村里边如同同时接收到了夏收的号令一般,齐齐出动,田地里便是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
但是今年,五溪镇上来了一批水田的收割机,相对靠近县道的几个村庄,都能看到,这是往年没有的福利,据说,这批收割机是从南边的一个城市过来的,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那边稻谷收割比五溪镇早一点,刚收完了那边的,五溪镇稻谷才刚刚变黄,收割机一路北上招揽生意,途径五溪镇的时候,看到这里稻谷正黄便暂停了下来。
停在县道边上,看看大家愿不愿意过来招揽他们过来。
收割机到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在地里割稻谷了,但因为收费比较贵,一亩稻田收费一百多,村民们大都不愿意请机器来收割。
清溪村家家户户水田都多,也总有人是愿意让这些收割机来地里帮忙机械收割的,尤其是一些年轻一点的人。
比如,像乔初染这样的,肯定不回同意陈梅跟乔宗明大热天的下地干活,当先便请了收割机。
一旦有人带头,自然加入的人便越来越多了。
当然,或许也是因为一回生二回熟,毕竟收割玉米的时候,已经请过一次机器里。大家都享受到了这种首次农忙不太费力的轻松感。
毕竟收稻谷与玉米是不一样的,收稻谷更加辛苦一些。
而此时,随着清溪村旱地里的大棚已经慢慢修建起来,乔初染给村民的土地租金,也陆陆续续地打到了大家的账户上。
这正是促使清溪村的农民大多愿意用机械的最大原因。
按照四千块钱一亩地,最多的,村民能拿到两万多块钱的租金,这可比种地一年的收入高多了,像九婶跟乔家三婶这样的把土地全部租给乔初染的,一年所得就有两万多块钱。
大伙别提有多高兴了,村里见面的时候,看到对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在乡下直播种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