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113 章(1/1)
直接访问:【看书屋】www.kswxs.org
“那个女孩就是AING,我不是说过了吗?AING留下的灵魂只有一半吗?这就是剩下的一半。而我在遇见主人前是没有记忆,我们的相遇是注定的。”诺亚淡淡的说。
“那现在怎么办。怎么离开这里。”我继续呆呆的望着手中的羽毛。
“主人,你不把她们和在一起吗?不过算了,主人下面就看你的了,这个空间里什么都没有,走出这个空间,另一个我就回来迎接你。别让我等太久了。”诺亚的声音渐渐变小消失。
“晴,是那个开心的晴。AING是那个善良的天使。我会让你们复活的。下面,我该怎么离开这里呢,晴你真是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啊。”我微笑的将羽毛收进体内,看着这一无所有的世界。我该这么办呢。
正文 第十四章 安静的地球
「致十年前的我:回忆中的我一定在伤心的哭泣。请静静的让那泪水溶入记忆之海,思绪停留在记忆的场景之中。时间却毫不留情的向前推进,是否会有那么一天我能够回首。揭开当年托付在我背上的那一场梦。」
「因为某些原因,银兰决定原20章的故事压缩了,所以本书就快完结了,提前祝大家新春快乐。本章节就当补补地理课吧。我可不是在偷懒喔,HOHO银兰真的米骗人。」
“这里,一片安静。一无所有,一片空白。只有我。”我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空间,连脚下也是一片白色,我该怎么离开这里呢?
“没踩着大地还真没安全感。这里不是刚刚好可以让我看看自己的界限吗?幻想变成现实,固体内核圈。”我的脚下形成了直径百米的原型核心,带着滚烫的晶红色。白色的空间瞬间被吸入了核心之中,四周的颜色变成漆黑一片。
“奇怪,为什么。我的能量没有消耗。难道这个空间中,不会消耗能量。这样的话,就在这里造一个完整的梦想的世界。外核液体圈,它是外核液体圈与固体内核圈之间一个很簿的过渡层。完全模拟地球的构造,新世界。哈哈”我发狂般的大笑着,没有什么能比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更为兴奋的事了。
“地幔圈「注;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33~410公里深度的B层,410~1000公里深度的C层,也称过渡带层)、下地幔的D′层(1000~2700公里深度)和下地幔的D″层(2700~2900公里深度)组成。地球物理的研究表明,D″层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其不均匀的程度甚至可以和岩石层相比拟,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可能是与地幔有不同化学成分的化学分层。」虽然我所构造的世界,比例是原本地球的12510分之1的大小,但只要所以都按比例缩小,也是一个世界。”我看着核心渐渐被一层液体包裹。
“软流圈,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岩石圈,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
直接访问:【看书屋】www.xinwanben.org
不想错过《生魂》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