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中篇·《争锋》 第三章 东京!东京!(1/5)
这招募来的六万人马全是些没见过战争场面的新兵蛋子,而且基本上由洛阳城中的服务行业从业者和市井小流氓组成,要素质没素质,要纪律没纪律,要作风没作风。这样的军队,也就是吓唬吓唬山贼和老百姓,真要对付训练有素的叛军,恐怕是痴人说梦了。
唐代臭名昭著的太监监军制度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荥阳是洛阳的内裤。扒掉了荥阳,洛阳也就光不溜秋地暴露在叛军的眼前了。
叛军蜂拥而来,荔非守瑜站在山顶之上,最后回望了一眼洛阳,转身跳入了波涛滚滚的大河之中。
这潼关就夹在崇峻的秦岭与湍急的黄河之间,所以地势极为险要,素有“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说法。
(一)
洛阳不能丢失,也不会丢失,这是玄宗对于当前局势的基本判断。
地球人都知道,安禄山大军席卷河北二十四郡之后,就会渡过黄河,直取洛阳。洛阳是什么?那可是帝国的东都啊,一旦丢失,政治影响极为恶劣,对全国人民的士气也会造成沉重打击。所以,洛阳绝不能丢。另外,洛阳也不会丢失,有两个因素促使玄宗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其一,镇守洛阳的人是封常清,不是刘常清,也不是张常清,而是百战威名的封常清封大将军;其二,有黄河天险做屏障,缺船少舟的叛军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过河的,唐军有充分的备战时间。
封常清那边很快就传来了好消息。他到洛阳之后的表现还是有目共睹的,短短十几天内就招募了六万兵丁。玄宗十分满意。他并不知道,封常清其实是报喜不报忧。毕竟,他当初在皇帝面前夸下了海口,如果没有点儿“成绩”来撑撑面子的话,是说不过去的。可是,现实却很埋汰,太埋汰了。因为,这招募来的六万人马全是些没见过战争场面的新兵蛋子,而且基本上由洛阳城中的服务行业从业者和市井小流氓组成,要素质没素质,要纪律没纪律,要作风没作风。这样的军队,也就是吓唬吓唬山贼和老百姓,真要对付训练有素的叛军,恐怕是痴人说梦了。
大家都知道,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是靠实打实的训练练出来的,而训练是需要时间的。但是现在,封常清最缺的就是时间。他算是深刻理解了什么叫TimeisMoney了。眼下,封常清只有寄希望于老天了,希望老天爷能发发慈悲,让叛军在黄河边多耽搁上一段时间。这样,他就可以尽快地把训练和城防工作抓起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能抓就抓,能抓到什么程度就抓到什么程度,抓总比不抓要好。
不过,在不久的将来,封常清就会发现,抓和不抓其实没什么样,无非是在最终的效果上有小小的差别而已:死得能稍微晚那么一丁点儿,就一丁点儿。
当然了,玄宗也不是光盯着洛阳了,河南的其他地方也是要重视的。毕竟这些都是大唐的国土啊,能保住的还是要尽量保住。虽说未必能守得住,但是能阻挡一下叛军前进的步伐也是好的,最起码也能为封常清争取到更多的时间啊。为此,玄宗特地新设了河南节度使一职,由卫尉卿张介然担任节度使,将陈留等十三郡的防务抓起来。此外,他还将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调任为太原尹,任命大将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只要是位于叛军前进路线上的郡县,玄宗都设置了防御使,当真是煞费苦心。
当洛阳的封常清还想着如何搞好防守工作的时候,长安的玄宗已经琢磨着如何开展战略反攻了。可见,李隆基很着急,不过这样的心情小玉是理解的。大家想啊,安禄山之所以会叛变,归根到底还是怨玄宗自己有眼无珠、养虎为患。玄宗自个儿也很清楚,自己的屁股只能由自己来擦,谁让自己的屁股是天底下个儿最大的呢。而且,不仅要擦,还要尽快地擦干净,总不能撅着腚等着自然风干吧。
我是个急性子,平叛,要我等,不可能。
——李隆基
次日早朝,玄宗任命第六子荣王李琬为讨贼大元帅,节制关东各路军马,择日出兵讨伐安禄山。
荣王李琬是个精致的人,温文尔雅,风格秀整,虽然当时的太子是李亨,但是挺李琬的人还是很多的。
其实呢,玄宗的本意是让太子担任元帅,这可以显示出他对平叛的重视。但是,杨国忠不同意。原来啊,杨国忠和太子不对付,他担心太子登基之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就处心积虑地想要扳倒太子。这次平叛选帅,杨国忠力挺荣王李琬。因为他知道,荣王性格儒雅、心眼儿实,好控制。一旦平叛胜利,这天下就是荣王的了,到时候他就可以上下其手,固宠专权了。为此,他就开始忽悠玄宗,说什么太子是国家的储君啊,不能轻易出动啊。此时的玄宗对杨国忠极为迷信,言听计从,就照着杨国忠的意思办了。
荣王李琬当然是个挂名元帅了,实际上主持军务的是他的副手——左金吾大将军高仙芝。在此之前,政府已经在长安募集了三万新兵,再加上长安城中原有的飞骑等部队,一共凑了五万人马。为了鼓舞士气,玄宗给这支部队取名为天武军,名字倒是叫得很威风,只可惜作战能力与名字严重地不相符。高仙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唐乱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