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章:人头罐(1/2)
第2章:人头罐
姚雪怔怔地看着这一幕,她多希望这个时刻能够永远存在,但理智告诉她,这绝无可能,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只是陈泽的心血来潮,他不会变的,依旧是那个暴躁自私,懒惰无能的男人。
她的心冷静下来。
冰冷地道:“我去做饭。”
陈泽看到她的表情,哪能不清楚她的想法,他也没指望一时半会就能改变她对自己的固有印象。
“行,你先去做饭。我再去买两个菜。”
说着,陈泽就出了门。
姚雪望着他的背影,心里冒出一个疑问:他身上哪来的钱?
家里的经济情况她再清楚不过了,仅有的十多元生活费她贴身藏着,除此之外,家里再也找不到一个钢镚。
喃喃道:“我倒要看看你葫芦里卖什么药。”
陈泽乐呵呵地上街,见到面熟的还打声招呼。
大街上车水马龙,解放牌卡车,拖拉机,马车都有,更多的是自行车,那个年代家里有辆自行车都是值得骄傲的事。
路边的发廊玻璃门上张贴着费翔的画,播放着铁窗泪。
年轻人烫着卷发,衣服鲜艳,穿着喇叭裤,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中老年人穿着比较朴素,以灰蓝色居多。
陈泽倍感新奇,一路走走停停。
农贸市场在县城的西南角,今天正好是赶集的日子,所以分外热闹。
这个时候物价开始上涨,但也不算高。
农产品就更便宜了。
农民自己养的禽蛋家畜,种的蔬菜瓜果,随便换一些钱就卖了,然后在供销社里买一些农资物品回去。
陈泽买了苹果、鸡蛋,又在肉摊上割了一块上好的五花肉。
正要往家里赶。
忽然眼睛的余光瞥见一样东西,就再也挪不动步了。
两眼发直,口舌微张。
这是市场里一个卖酸菜的摊位。
一个大妈在卖酸菜,酸菜装在坛坛罐罐里。
陈泽看中的是一个白瓷罐子,有成年人的头颅大小,因此俗称人头罐,曾经是明清时期输出海外的重要商品,在欧洲用来装姜,所以又叫姜罐。
现在的古玩市场仅限于很小的圈子,制假售假的情况很少。
因此可以断定是真品。
陈泽虽然没有入手观察,但已经得出结论。
“小伙子,酸菜八毛一斤。”大妈见陈泽盯着酸菜发愣,便招呼道。
陈泽如梦初醒,迭声道:“好,好,家里做饭,要买一些。”他眼睛再也没瞅罐子一眼。
从一个敞开的盆里捏了一撮酸菜放鼻下嗅,酸味扑鼻,赞道:“腌得真好,一定很酸。”
大妈略显骄傲地道:“我家卖了好些年酸菜了,吃过的人没有说不好的,放心买。”
“行,那给我秤一点。”
“秤多少?”
“三五斤吧。”
“三斤还是五斤?到底多少。”
“我家有个装酸菜的坛子大概这么大,就买这么多。”陈泽比划了一下大小。
大妈找了找摊位上的坛罐,按照陈泽给出的大小,自然地选出了人头罐,“这么多可以吗。”
陈泽点头:“刚好合适。”
大妈把酸菜倒出来一称,七斤多一点,算七斤。
“你用什么东西装?”大妈问。
这个时候一次性的塑料袋还未大量普及。
人们买东西都是用草绳、油纸、网兜、布袋子解决问题,买豆腐用碗盆,买食用油、酱油、醋的瓶子都是自家带去的。
后世说一个孩子会打酱油了,就是这么一个来处。
陈泽为难地道:“出门走得急,忘带盆了。”
“那怎么办?”
陈泽想了想,“这样吧,您连罐子给我带走,回头给你送来。”
说着掏出一张大团结:“钱您先别找,就当押金了。”
这个时候供销社里,一个上好的罐坛子也不过两三元钱,所以大妈爽快地答应了。
陈泽搂抱着人头罐,像呵护刚出世的婴儿,一路往家里赶。
一到家不顾母女二人惊讶的眼神,找了个盆把酸菜倒出来,将罐子里里外外洗涮干净。
好宝贝啊。
陈泽两眼放光,端着人头罐爱不释手。
他这时才有功夫仔细鉴赏。
此器的外形颈短,肩圆,口大容拳,底为卧足,器体为圆形,釉面肥润,白中泛青。罐身四面绘有蓝色的祥云纹。
罐身底部落款是宣德年制。
陈泽一皱眉头。
宣德是明朝的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年号,看字体是民窑。
可惜啊,如果是官窑那就值钱了。
官窑和民窑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在生产工艺??、图案纹饰、艺术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启1990》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