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序三 不要引爆心性猝死的“定时炸弹”(1/3)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教授在日本讲学时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讲台上。
2001年9月2日,执刀全球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南非籍外科手术医生克里斯蒂安·巴纳德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心脏移植先驱终归死于心脏病,更引起世人唏嘘不已。
2001年12月12日,提出“健商”概念的国际知名健康教育专家加拿大藉医学家谢华真教授因急性心梗猝死在旅途中。
2004年4月8日,爱立信(中国)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跑步时猝死,享年54岁。
2004年4月19日,美国麦当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吉姆·坎塔卢波在上午参加会议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60岁。
2007年6月23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候耀文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家中,享年59岁。
2008年10月18日,一代电影大师谢晋在浙江上虞出席母校建校100周年时因重回故里,心情激动,在凌晨突发心肌梗死逝世。
生老病死本如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但这是指无病无痛,无疾而终的自然凋亡。而中年猝死则如晴天霹雳,无论对亲人或对社会都是最大的打击。调査表明:在人生43种“生活事件”中,中年丧偶位居榜首,得100分(表示最严重),远超过坐牢(63分),而如果是猝死,得分还要再增加,真可谓肝肠寸断,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猝死的研究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直至今天,仍是各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难题。
早在2400年前,《黄帝内经》已有“真心痛……朝发夕死”的记载。考古学发现,长沙马王堆2100年前的西汉女尸经解剖,冠状动脉左前降枝有95%狭窄,胃内有138颗半甜瓜子,据推断,可能是该贵妇人一次饱餐后突发心性猝死。而现代医学上,第一例有明确病历记载和尸体解剖的心性猝死是英国外科医生亨特,他性情暴躁,在一次医院内学术讨论中,因激烈争吵而当场倒地死亡。
炸弹不会眷顾健康的心脏
心性猝死虽然是飞来横祸,但它却不发生在健康的心脏上,不眷顾正常人,应该说虽然是突然发生,却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在有一定内外病理因素上的“爆发”过程。应当说,这是一个人人不同的、极为复杂、极为精细的,有些迄今尚未清楚的过程。可以形象地想象为在身体里埋下的一颗定时炸弹突然爆炸的过程。“定时炸弹”即基本病理因素,加“引**作”即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两者必须兼备,缺一不可。
“定时炸弹”是什么呢?它就是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所造成的心肌不同程度的缺血状态。由于斑块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形态不同,数量不同,而最主要的是稳定性不同,有的表面包膜极薄,斑块内脂质又多,在血流冲击或血管痉挛时很容易破裂,有的很厚,从不破裂。大斑块使血管狭窄超过70%以上可引起心肌缺血,但这需要数以年计或几十年计的缓慢过程,而再小的斑块一旦破裂,只要数分钟,即可由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严重堵塞或全部堵塞,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这可解释为什么有些几十年的老冠心病人还健在生活,不发生急性心梗,而一些年轻病人反倒很快发生急性心梗或猝死,有的甚至生前毫无症状,而一旦突然发病,就是猝死。
这
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心病和冠心病猝死虽是同一性质的病变,但却是程度差异很大的三个阶段。据大宗病理解剖报告,几乎从儿童就可见到主动脉内膜有脂肪沉积,男性30岁以上斑块发展明显加快增多,40岁左右已接近60%,60岁以上约80%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但人体有强大的代偿稳定机能,这些并不等于冠心病。临床上,冠心病要根据多项参数综合诊断或冠状动脉造影有至少一枝主干狭窄超过50%以上方可诊断,因此就少得多。而真正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的在人群中每年仅有50~200/10万人也就是每500~2000人中每年才有1人发生,当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发病率不同。而以猝死出现的就只占其中的13%~30%,就更少了,而猝死病人大多数都是有明确“引爆”因素的,其中以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精神压力、酗酒、饱餐、剧烈运动、寒冷、豪饮冰冷饮料等为主。大量流行病学的调査研究中,已充分证明了基本病理病变即“定时炸弹”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诱发因素,即“引爆”更是起关键作用,所幸,这两者都是可以预防的。
少造炸弹 要交五大朋友
如果没有炸弹,当然安全。在军火库,有很多炸弹,而管理严格,却不会爆炸,也同样安全。然而如果只有一枚炸弹,但不小心着火,立即会引发大爆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冠心病低发人群或青少年中猝死少,因为他们的动脉硬化斑块少,也即炸弹少;而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虽然他们动脉硬化斑块很多,也即炸弹多,但猝死也少,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保养自己,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登上“心”健康快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