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6章 番外:结缘(1/2)
道祖说,他与一只仙鹤有缘。
桐柏费力地想了一想,终于想起来,在他悟道飞升前的那一世,在缑氏山山顶,他好像是救了一只白鹤。
彼时他还是个凡人,已积满一千二百九十九善,还差一善就可以飞升。
最后一善,他等了整整三年。
他垂垂老矣,走路拄拐杖,牙齿都霍的不剩几颗,还在等。
缑氏山山脚下的一块玉石因得了西王母喝剩的一口茶水有了灵性,修炼了好些年头,化作一只抓耳挠腮的泼猴儿,在山里四处晃荡。
它晃到山顶,听到清冽婉转的凤凰之鸣,看到红霞里的万丈金光,以及云烟袅袅里手持竹笙的……一个霍牙老头。
它问老头:“汝何人?”
老头答:“洛邑姬晋。”
它又问:“等何人?”
老头答:“不曾等人。”
它换了个问法:“意欲何为?”
老头答:“无欲无为。”
它欲离去,老头却拦住了它,在它脖颈间系了一块玉,给了它一块并不好吃的干巴馕饼。
猴儿挠了挠脑袋,觉得面前这老头十分奇怪。它因灵识开的早,又生在山脚下,故颇通晓凡间之事,但因是个石头身,藏在茂密的野草丛里,不曾见过甚么活物,只在三十年前被一只猴儿扒开草来瞧过,为此只得选择化作个泼猴模样。
这老头还是它开窍以来见过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虽然老了些,丑了些,皱纹多了一些。
因这灵石早年耳濡目染,听惯凡间的那些风流孽债,故而对凡人很有些好奇。
它见过一个人,便想见更多的人。
它抛下那无趣的怪老头,下了缑山,偷了山脚下一户人家晾在外面的衣物穿在身上,大摇大摆地跑进了人群里。
见它之人皆捶地大笑:区区泼猴儿,何等蠢物,竟不自量力,妄想拟人,岂非笑话?
它并不羞赧,见众人皆两目两耳,一鼻一嘴,自觉并无不同,从此便是个堂堂正正的人了,故而更加自得,愈发骄纵起来。
它走了许多路,见了许多人,看过春蛙秋蝉、杏花烟雨,但是再没有一个人为它戴玉,给它馕饼。
所见之人,要么笑它,要么想将它抓去卖钱。
它取下那块玉,呆呆地望着。
玉上刻着一排小字,蚊蝇般大小。然它虽会说话,却不识字。无人会想教一只猴儿识字,因此它虽走过一万里路,却还是斗字不识。
它斗字不识,却想搞明白那玉上面到底是甚么字。
它拿着那玉去问一个相熟的杀猪的屠夫,那屠夫哈哈大笑:你这憨猴儿,我既做的宰杀买卖,如何识字?
它问:谁人识字?
屠夫道:自然是教书的夫子。
这猴儿虽憨,却不笨,晓得以物换物的道理,当下去集市上偷了一只筐,又到山上摘了一筐毛桃儿,犹嫌不够,仍摘了好些抱在怀里,然后背着那筐,抱着那桃儿,跑跳到一家学堂前,打算以桃换字。
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
夏日炎炎,蚊虫叮咬,它也不觉得不耐烦。
众人所见,却只是一副可笑画面。一只穿着衣服的傻猴儿,抱着一筐桃儿,傻傻地等在学堂门前。
教书的夫子嫌它碍事,不等它说话,就把它一脚踹倒,狠狠啐了几口,砰的一声就将门甩上了。
猴头儿猛地摔在地上,血流如注,它却只顾着捡桃儿,也不管鲜血是否流了满脸,脸上到底磕掉了几撮猴毛。
一老妇人在河边浣衣,见它如此爱惜这桃,觉得奇怪,追问缘故。
憨猴儿道:“我欲知玉上何字,奈何斗字不识,只得求助教书先生,故摘得此桃,欲以桃换字。”
老妇见它血流满面,实在可怜,不忍道:“老妪读过些书,识得几个字,或可助之。”
猴儿大喜,示玉于妇人,道:“谢过老太。”
妇人见玉大惊,连连道:“老妪不敢直呼太子名讳。”
那猴儿怪了一阵,忽然福至心灵,急促道:“可是姬晋二字?”
妇人点头应是,道:“太子聪颖,喜吹笙,一心向道,云游多年。”
那猴儿默然半晌,忽然拍手大笑,像是遇到了甚么喜事,又忽然嚎啕大哭,像家中丧了考妣。
它从缑山上下来,最终又回到缑山上去了。
老头仍待在山顶,持着一只笙,仍然在等。
只是,此时他已老的啃不动饼,只能喝些稀粥了。
猴儿将女子胭脂抹在脸上,问老头:“美否。”
老头答:“胭脂遮掩,失了本色。”
猴儿又将钗环戴在耳上,问老头:“美否。”
老头答:“钗环吵闹,失了本心。”
猴儿抹去胭脂,取下钗环,道:“泼猴扮人,何其可笑,为何不笑?”
老头反问:“人有所求,玉石亦有所求,有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琅琅云中河》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