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卷(3/5)
,敕命军中皆偃旗息鼓,不得妄出;又令大开四门,扫地却洒。懿尝谓亮持重,而复见以弱势,疑其有伏兵。于是,率众北趋山。明日食时,亮与参佐④拊手大笑曰:“司马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还白,如亮言。懿后知之,深以为恨。⑤
【注释】
①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马本及诸本皆将“得”字误作“敢”,不符原义,故改。
②阳平道:即阳平关。故址在今陕西勉县西。
③魏延:三国蜀将。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字文长。初以部曲随刘备人蜀,以勇著称,屡有军功,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诸葛亮死后,他与长史杨仪争权,兵败被杀。
④参佐:谓僚属,助手。
⑤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
44.实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势实,我当严兵以备之,则敌人必不轻动。法曰:“实而备之。”①
三国蜀先主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屯江陵。是岁,羽留兵屯公安、南郡,以备吴,而率兵攻魏将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等救仁。秋,大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庞德②被诛。梁、郏、陆浑群盗③或遥受羽印号,为支党,羽威震华夏。④
【注释】
①实而备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庞德:南安獂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人,字令明。初随马腾、马超,后归曹操,官至立义将军。
③群盗:指梁县、郏县和陆浑等地的起义民众。
④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45.轻战
凡与敌战,必须料敌详审而后出兵。若不计而进,不谋而战,则必为敌人所败矣。法曰:“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①
春秋晋文公与楚战②,知楚将子玉③刚忿褊急,文公遂执其使者宛春以挠之。子玉怒,遂乘晋军,楚军大败。④
【注释】
①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语出《吴子·论将第四》。
②晋文公与楚战:即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
③子玉:即楚国贵族成得臣。楚成王时,因其伐陈有功,而继子文为令尹。城濮之战后因兵败而自杀。
④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46.重战
凡与敌战,须务持重,见利则动,不见利则止,慎不可轻举也。若此,则必不陷于死地①。法曰:“不动如山。”②
春秋晋将栾书③伐楚,将战,楚晨压晋军而阵,军吏患之。裨将范匄④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⑤。〔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⑥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吾持重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全胜。”〔郤至⑦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⑧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嚣,合而更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公说⑨。于是败楚师于鄢陵。⑩
【注释】
①死地:谓危亡之境地。其义与《孙子兵法·九地篇》所讲之“死地”(即“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不尽相同。
②不动如山: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栾书:春秋晋国将领。晋文公时下军主将栾枝之孙。晋厉公六年(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在晋楚鄢陵(位于今河南鄢陵北)之战中,他任中军主将。
④范匄:即士匄,晋国大夫士燮(亦称范文子)之子,卒后谥宣子,故又称“范宣子”。
⑤疏行首:谓拉宽行阵间战道的距离,以利出战、击刺。行首,即行道,战道也。
⑥文子。即范文子。
⑦郤至:春秋晋景公时为温大夫,故又称温季。厉公时晋楚战于鄢陵,他任新军副将,以“楚有六间”为据,力主速战勿失良机,为晋厉公所采纳,遂败楚军。
⑧二卿:指楚公子子反、子重,二人矛盾甚深。
⑨公说:自此以下句,汪本作“终败楚师”,因其不尽史载原文,故据《国语·晋语六》补。公说,谓晋厉公欣然采纳郤至的建议。公,即晋厉公;说,
通“悦”,高兴。
⑩本篇《重战》,马本及唐本、王本均无史例引文,今据汪本补入。此篇史例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及《国语·晋语六》。
47.利战
凡与敌战,其将愚而不知变,可诱之以利。彼贪利而不知害,可设伏兵以击之,其军可败。法曰:“利而诱之。”①
春秋楚伐绞②,〔军其南门〕。莫敖③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捍采樵者④以诱之。”从之。绞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伏〔诸〕山下,大败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百战奇略(出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