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章 阿尔山旅游打卡地之一梦幻大兴安 醉美白狼景区(3/4)
王昭君,她衣服上的褶皱都是要加上白色纸边的,这样会更有层次感。把剪裁好的树皮图案一点一点的用胶粘贴在底板上,这样一幅精致的树皮画就完成了。制作树皮画所需的工具非常简单,就是剪子、镊子和胶水。为了保持树皮的原色,这些树皮是不经过任何处理的。创业成功后,李淑英还带动起了村里的妇女制作树皮画,现在她已经带了10多个徒弟。
林俗村、博物馆
为了让人们了解和感受自然纯朴的林区生产生活方式,体验几代务林人的创业历程,2003年白狼林业局投资25万元在该村的原貌基础上对林俗村进行了开发和规划,现有林俗接待点12家。成为阿尔山市一道新的人文景观。白狼林俗村原名三道沟,早在三十年代初就有猎民在这里居住,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林区开发建设者最早的定居地,到目前仍然保留有五、六、七十年代林业工人的住房,是东北林区的一个典型村落。
置身林俗村了解大兴安岭林区浓重的林区文化,走进林俗村欣赏别具特色的林区建筑,品尝独具风味的“林家宴”,深入务林人当中体验参与林区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都是有看点的游览内容。
为更好的展示林俗文化,提高为游客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丰富阿尔山的旅游资源。挖掘、推介和继承林俗文化,实现建设林俗风情小镇的旅游发展目标,白狼林业局与阿尔山市共同投资400万元建设了林俗博物馆。
林俗博物馆坐落于白狼镇林俗村内,总建筑面积近60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林俗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的原生态,尽可能保持自然原貌,用独特的视角和展览方式来体现林俗文化的内涵。
馆内共分七个展区,分别是:1沧桑岁月(解放前);2开拓建设(解放后);3林产工业;4旅游;5文化体育;6野生动植物;7人物、荣誉。
博物馆各展区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展示,重现过去林业工人的生产、生活场景,让大家全面了解务林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体验林俗文化的鲜明特征和独特魅力。
白狼林业局种鹿场
白狼林业局种鹿场始建于2002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内设230平方米木刻楞二层办公楼一座;330平方米砖瓦结构职工宿舍、鹿产品加工车间及库房;木瓦结构鹿产品展厅100平方米;占地2800平方米梅花鹿圈舍8栋,木瓦结构刻楞草库、料库各一座,有木质观鹿台一座。配有深水井灭菌自来水系统,具备独立的排污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电力、通讯设备齐全。建有10000平方米梅花鹿观赏园。
种鹿场以培育具有鲜明大兴安岭特点的优良品种,为白狼地区梅花鹿养殖户提供优质鹿种源,并以带动、辐射、保障和技术服务为目的。通过对东北地区梅花鹿和大兴安岭野生马鹿的杂交选育,已培育出了适应大兴安岭气候环境的第一代优质仔鹿品系。该品系具备耐寒、抗病、产茸量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
现种鹿场存栏梅花鹿410头,种公鹿300头。优质母鹿110头,年实现产值150万元。是内蒙古林区最大的种鹿繁育基地。
大兴安岭第一敖包
大兴安岭第一敖包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市南路,海拔1411米的兴安之巅,是大兴安岭上最高的敖包。距阿尔山市18公里,距白狼峰景区20公里,紧邻省道s203公路。大约游览15分钟。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民间盛行的古老传统习俗。蒙古族祖先认为,山水草木万物都有神灵。为了表达对大地万物神灵的崇拜和感恩,先人们在高山丘陵、平原河岸用石头垒堆敖包进行祭祀。每个敖包都有固定的祭祀时间和特定的祭祀供品。祭祀敖包时,人们带着牛羊肉、美酒、奶食等供品从四面八方赶来。早期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后来是由喇嘛诵经、吹法号、焚香祭拜;人们围跪在敖包前,祈求降福、降雨,保佑人畜两旺、保佑平安;然后绕敖包,按顺时针方向默念“俺嘛呢叭咪哄”转三圈后将的柳条插在敖包上;祭品撒向敖包。敖包祭祀不仅仅是求福祈雨的保平安的宗教仪式,而且是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敖包也叫“脑包”、“鄂博”,是蒙古语的音译,意即“堆子”。它通常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大都立在明显而壮观的高山或土岗之上,形状多为圆锥体。
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过去,蒙古人在空旷的原野上放牧和行走,住住以敖包作为路标。但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敖包却逐步演变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敖包在内蒙古各地都有,有单独的敖包,也有多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人们外出远行,凡是路经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祭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以求吉祥。
蒙古族传统的敖包祭祀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血祭,即宰杀壮牛肥羊供奉在敖包前以祭祀神灵。二是洒祭,就是在敖包前滴洒鲜奶、奶油、奶酒等物,以祈求幸福吉祥。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哈伦阿尔山的记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