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品茶的心境(1/3)
平心,放宽心境
茶是放宽心境的艺术品。它除了给人感官享受,还让人修身养性。如《茶经》里说的:“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品茶是一种心境。
盛世唐朝,刘贞亮的《茶十德》也提及:“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简单十字,将品茶的精髓道出。雅心,行道。唯有平心,放宽心境,才可雅心行道。
休憩时,泡一杯茶,看茶在水中舒展,上下翻飞,氤氲的气息中,白气萦绕清香,竟感到丝丝暖意,那一刻,心前所未有的宁静,疲惫消失殆尽。
古来有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浅酌一盏茶,幽幽清香,无关纷扰,无关烦恼,安静品茶,会品出淡泊宁静。如若心境平和,诸如浮世繁华与红尘生死,通通过眼烟云罢了。品茶,需平心,放宽心境,方能品出茶蕴藏的宁静与淡泊。
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与茶有关的故事是:一位教授远道而来,向南隐禅师问禅,禅师没有话语,只是不停地给教授倒茶,茶水早已注满,依旧没有停下。教授惊讶,看着茶水溢出,请禅师不要再倒。禅师淡笑,说:“你就像这只杯子,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烦恼和想法,你不先让自己这只杯子空掉,我如何与你说禅。”同样,品茶,如果不平心,不放宽心境,又如何能品出茶的品行。
茶如修佛的信徒,倾身投入沸水,在人世的沸水里煎煮,融入水中,最后修道成佛,变成水的底色。一盏茶,经过壮观迤逦的过程,在沸腾中历练种种,最后给人的却是袅袅清香。品茶,品沁人心脾的清香,心情平和,品出淡然**。
品人生犹如品茶,人生有沉有浮,茶亦如此,浮起的终究会成为曾经,沉下的必将是永恒。需要的是平心看待,放宽心境面对。在品茶时感悟人生,茶如人生。
品茶,唯有平心,才能雅心行道。平心品一盏茶,沉香留齿。放宽心境,是天地间的宁静致远,多一份茶的超然。
清净,免却烦嚣
品茶,品味人生,需清净,免却烦嚣。品茶是物质和精神艺术上的双重享受。茶文化本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历史的瑰宝。
***在《橄榄·行路难下篇一》写道:“这样清净的山,这样清净的水,这样清净的人。”不期然想到饮茶的基本要求:水质需纯净,冲泡要得法,茶器得精美,环境得静雅。茶道由此产生,品茶品茶,品的是一盏香茗,品的是人生。
如若环境静雅,自然清净,却不一定能免却烦嚣。戴名世在《老子论上》论道:“大抵为其术者,屏烦嚣,守清净。”静静品茶,心静,做到如此,自然清净,免却烦嚣。
古来文人,不在青山秀水,便在小桥亭榭,琴棋书画,外
加品茗。此时,他们的心境清净,不挂牵功名利禄,不烦恼人生悲喜。
友人间笑谈,齿间留有茶的清香,聊古今,聊天地,聊生死,聊人生起浮。突然,一友人问道:“繁华,书不尽的繁华背后又是什么呢?”瞬间沉默,屋子里全是茶香,把那瞬间的沉默也熏染得茶香幽幽。
一盏茶饮尽,另一友人指着茶,说:“诺,无论多繁华,背后其实就是一盏茶的智慧。清净,免却烦嚣。”幡然醒悟,答案如斯。繁华背后是免却烦嚣,多有佛性。茶香在屋子里袅袅地散,悄然清净。
据说要在京都学茶道,得先去一个茶屋,茶屋如草庵般,无洞,无窗,仅一茶门,学茶道的人得从茶门爬进去。在此之前,学茶道的人还得先用水洗手,手放在石头上,洗过手的水顺着石头流,最后在地底下会有缸接住流下去的水,等水流进缸里发出咚咚美妙声响,便可以饮茶。主人趁你没有开始品茶,先将你的心洗一次,洗尽铅华,洗尽繁华,留下清净。
在茶香里,洗去心灵的尘埃,品茶,品的就是那份清净。
品茶需清净,忘却悲喜烦嚣。如此清净的山,如此清净的水,如此清净的人。今夜一盏香茗,在一隅,芬芳地品味,芳香地清净。
禅定,渐入佳境
“梵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简单几字,道出一禅一茶。自古“禅”与“茶”形影不离。每到一寺庙,必有茶,每遇一僧人,必饮茶。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早已有对茶、对佛的记载与颂扬。
每一道茶暗藏佛性,一啜一饮,有相无相,一物一心。品茶,需禅定,渐入佳境。
茶性苦,《本草纲目》记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茶苦后回甘,参禅需看破生死,大彻大悟,参悟透对“苦”的解脱,才能圆满得道,二者相似相通。
古来便有很多儒学名流对佛学禅学很感兴趣,自然少不了茶。他们参佛品茶,品味人生烦苦,渴求参破苦谛,清净纯洁的茶在此时与妙香流溢的禅机圆融,相映生辉,更让文人雅士缓缓禅定,渐入佳境。
苏东坡与佛印大师一次打坐,两人长时间对坐。大师问苏东坡对面是什么,此时的苏东坡还未真正进入参禅的境界,看了看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茶经 茶道》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