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22、第二部《献身者》-1(1/2)
第二部献身者
生长于贫寒家庭的李如是,毕业自武昌第一女子师范大学,一九一七年成为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校监。当时在该校任音乐教师的,就是中国教会史中著名的“暗室之后”蔡苏娟。二十七岁的音乐老师带领二百名女学生中的七十二名归信了耶稣基督,这让学生家长强烈不满,引起沪宁一带报刊媒体的关注。
当时二十三岁的李如是在上海《申报》上看到这条消息,曾以手击案喊道,就是全世界都转向基督教,唯有我永不信。她出任校监的主要职责就是要将学校非基督化,她到校不久,蔡苏娟辞职离校。
瘦小睿智的才女李如是以最为严厉的手段,对待女子师范学校的七十二名基督徒学生,烧毁了从她们宿舍中搜出的三十七本《圣经》,但这些女学生们却迫切地为这个不苟言笑,脸上线条如刀刻一般的年轻女校监祷告。
第二年,李如是因着蔡苏娟的谊母——美北长老会的女传教士玛丽小姐,而接受福音,归信了基督。之后,饱读诗书、文才过人的她不仅担任了著名的教会刊物《灵光报》的主编,并任教于贾院长主持的金陵女子神学院,成为一个全时间事奉的女传道人。
李如是一生的主要同工就是她曾经逼迫过的基督徒学生,王慕真、廖文君、赵心洁。
这四位才女二位死于狱中,二位沉没于“人言”中,她们或成为史实之痛,或随岁月悄逝,或疯癫孤绝,或沉默终老,无不与那个人有关。
她们与他的初遇就在一九二四年的南京。
金陵的月光1、南京市中心地带的大锏银巷掩在葱茏的树荫下,石板路缝隙中探出的一丛丛嫩绿,被女学生的布鞋底子踩得颜色渐深了,春之萌动终于老成了宁静。不过,若是静静地站住,吸一口古城巷子里湿漉漉的气息,你仍会感受到一种强劲的暗流涌动。
这里是金陵女子神学院的所在地,一幢二层小楼是《灵光报》的编辑部,楼下是会客厅和编辑部,编辑部不过是间不大的屋子,里面照例堆满了书刊和纸稿。进门处有个脸盆架子,一只白底淡紫花纹的搪瓷脸盆,一块淡黄有点透明的肥皂。在当时,这些东西并不是普通人家常见的,加上架子上搭着的一块同样白底紫花的毛巾,就显出了主人低调中的不俗与精致来。
在这里工作的三位女士就是李如是和她的两个女学生,廖文君和赵心洁。她们三人就住在楼上,楼上有三间房,一间李如是住,廖文君和赵心洁两人共一间卧房,还有一间是客房。
李如是站在客房的窗边,她回头又一遍仔细看了看这间不大的屋子,屋子里一切都收拾好了。床上铺了略厚的褥子,灰白细格的全棉床单还是玛丽送她的,棉被是在江北乡下特制加长的。
她的眼睛停在门边的衣帽架上,想着他的长衫挂上去会拖到哪里,不由地嘴角露出一丝慈怜的笑意。他的个子真是高!
从二十五岁献身做传道人起,李如是把自己嫁给了耶稣,立志守独身。这对于聪慧睿智、才学品德过人,同时又性格严谨的她来说并不难,世上的男子并没有能进入她心里的。
一九二二年底,应海军军官王君的邀请,李如是去福州开复兴布道会。瘦小个子的她站在讲台上灵力十足,她的信心和智慧的言语,让她仿佛成了一个巨大的发光体,使人注意不到她肉体小小的存在。
那时的福州已经有了第一个擘饼纪念主耶稣的聚会,就在王君的家里。起初只有四个人,就是王君和他的太太,还有李述先和他的母亲。后来又增加了几个年轻人,这些人就成了李如是复兴布道会的同工。
这些年轻人被李如是的讲道点燃了,她并没有用高深的学问来讲解《圣经》,而是用充满智慧的激情讲述着救主耶稣。救恩的道理被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剖开,发着光,带着能力,那么直接地冲出来,扎进听道者的心里。他们仿佛突然云开雾散般看见了主,得着了救恩的确据,于是兴奋地到街头邀人来聚会,就像是《圣经》里耶稣有关天国盛宴的比喻。国王的宴席已经备好,来客却不多,于是就派仆人到街上拉人来赴宴,哪怕是瞎子、瘸子或乞丐。
其实,这个世界,谁又不是心灵的瞎子,行动的瘸子?谁又不是爱与生命的乞丐呢?一个月中,听道受感动的人达到几百个,许多男女学生认罪悔改,福州城被大大地震动了。
春节前夕,李如是离开了福州,圣灵的火却继续燃烧着,聚会的人数越来越多。于是,王君、李述先等人就租用了仓山十二间排的一个二层小楼房开始聚会,起初的名称采用了“基督徒会堂”。李述先那段时间就和同学住在里面,他们的卧室在二楼。一楼进门是个不大的小客厅,再向里就是一个过道和厨房,客厅和过道相连可以坐不少人,靠一侧边的木楼梯上常常也会坐着来聚会的人。
只有步行十几分钟的路程,就是李家豪华的住宅,李述先却不愿回去,宁愿住在这个狭小的房子里,每天步行去三一学院上学和放学回来时,他都一路尽力向人传福音。
福州之行回来后,对火热的复兴情景李如是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叛教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