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白帝城托孤:获得领导绝对信任(1/1)
223年,刘备死了。刘备的生死对诸葛亮的影响太大了。17岁的阿斗继任,就是个小孩子,而且没有经过磨炼,刘备打仗的时候很少将他带在身边。一个企业家如果经常把孩子带在身边,这个孩子将来做继承人的时候会比较有把握。如果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反而容易搞垮企业,因为他没有经过磨炼,不了解企业的情况。
刘备伐东吴一败涂地,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开始托孤。从此以后诸葛亮要当家,虽然名义上是别人的江山,但他要扛起责任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扛着别人的江山,还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最初的想法是把事情做完以后,就退休还乡。他还承诺当初有多少财产,将来一点都不会增加。诸葛亮领的薪水不少,但是他把钱全部用在公事上了。这一点左宗棠也做到了,左宗棠把薪水通通用到士兵身上,自己却很节俭,从来不把薪水拿回家。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退休的愿望没法实现了。
刘备托孤的时候实际上是托给了两个人,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李严本来也是好人,刘备托孤以后,他跟诸葛亮地位相同了,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于是就开始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有一次北伐的时候,李严延误了押运粮草,使得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可是诸葛亮没有斩了李严,而是将李严贬为庶人。后来诸葛亮死了,李严非常伤心,也心怀激愤而死。他觉得诸葛亮如果活着,总有一天会恢复他的官位,诸葛亮死了,他这辈子也就没有希望了。
托孤以后诸葛亮的责任更重了。他有取而代之的机会,可是却始终坚持丞相的身份不变。曾国藩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曾国藩知道皇帝并不相信他,经常怀疑他会篡位,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取而代之。曾国藩写家书,其实就是写给皇帝看的。曾国藩如果跟皇帝说我绝对不会背叛,无疑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会传到皇帝那里去,在家书里表明自己的心迹,这样皇帝才稍稍放心。
刘备死后,诸葛亮先把四川治理好,再去打孟获。做事情有本末轻重之别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48岁时开始北伐,前后历时六年,六出祁山,最终失败。“至信至诚”这四个字可以形容诸葛亮的这种精神,他完全是出于对时代的使命感才不放弃北伐的。
诸葛亮知道如果不这样做,以后就没有正统了。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看到诸葛亮死了,就不再往下看了,可见,人们对诸葛亮死后的故事其实并不感兴趣。
不想错过《曾仕强品三国:一本书读懂三国背后的职场江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