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8、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1/1)
原文
君之智。未必最贤於众也。以未最贤而欲以善尽被下。则不赡矣。若使君之智最贤。以一君而尽赡下则劳。劳则有倦。倦则衰。衰则复反於不赡之道也。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苟任臣而勿自躬。则臣皆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也。
——《慎子》译文君主的聪明才智,不见得比群臣高明多少,凭君主不怎么高明的才智,要治理好国家,用善来完全覆盖下面就不够了。假使君主的才智是最高明的,仅凭君主一人的力量让群下百姓富足,也是相当劳苦的。劳苦过度就会身体疲倦,身体疲倦就会衰老,身体衰老就无法履行职责,这样就会又回到老百姓得不到富足的老路上。因此,君主如果事事都亲自去做,臣下就会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君主和臣子的地位就容易颠倒,这就叫作倒行逆施。国家出现倒行逆施,社会就会出现混乱。君主如果放手把具体实事都交给臣下去做,而不必自己亲自动手,那么臣下就会尽职尽责,这就理顺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国家得到大治或大乱的分界就在这里,这是不能不明察的。
法家智慧故事君主掌握最高行政大权,并不意味着他要亲自处理一切政务。再精明干练的君主,其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采用一套督察考课、刑罪赏功的权术。朱元璋是一个少有的勤政皇帝,他体力充沛,精力过人,事必亲躬,无遗巨细,几乎从不知道休息。有人统计,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二十余万字,处理四百二十三件事。此外,他还要每天上朝接受面奏,接见各地来京上告的耆民,处理百姓击登闻鼓直接告状的事,定期接见朝觐的官员,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
为了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事皆朝廷总之”,就是为了使皇权兼并相权,这样一切大权就集中到皇帝手中。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使得一个皇帝必须没日没夜的干,这就全在于皇帝的自觉了。明朝后期的甚至有几个皇帝则长久不管事,因他们精力、智力有限,天天困在深宫,而要处决一应国家大事,这何等的不容易。明宣宗宣德和明孝宗弘治坚持天天上朝,结果两人都没有活过四十岁。因不管事而更不能管事,就变成怕见大臣了最有名的就是万历皇帝明神宗,他做了几十年皇帝,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
皇帝和内阁日常不见面,于是皇帝和内阁中间的接触,就多出一重太监上下其手的机会。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甚至皇帝嫌麻烦,自己不批公事,私下叫太监批。批红的实权,落到太监手里,太监变成了皇帝,明朝末期的魏忠贤专政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制度。
事实证明,凡是事必躬亲的君主,不一定能把事情搞好。因此,在中国传统的统治术中,并不主张君主事必躬亲,而主张君主应守虚静之道,把实际政务的执行权交给大臣,由他们根据君主的旨意去处理政务。而君主则从实际政务中脱开身来,使自己处于虚静的位置,这样反而能更好地控制国家大权。
不想错过《传中华智慧,品百家名言——刚毅不屈的法家》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