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传中华智慧,品百家名言——刚毅不屈的法家 > 2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23、法不阿贵,绳不挠曲(1/1)

目录
好书推荐:

原文

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译文以法治国,就是约束人们的举措而已。法律不会迎合权贵,墨线不会屈从歪木,法律所制裁的,即使是智者也推辞不了,即使是勇者也不敢争辩。刑罚所过之处不回避大臣,奖赏善行不会遗漏百姓。所以纠正上级的过失,追究下级的歪斜,治理混乱解决纠纷,贬退贪慕同等是非,统一民众行轨,没有什么比得上法律。连接百官之法则于民,摒退过分的懒惰,制止欺骗诈伪,没有什么比得上刑罚。

法家智慧故事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君主处理一切国事应当以法令为准绳,任何私情都不能妨碍法令的实施,法令如果根据不同的人随意更改,那么就不会有人信服于它,法令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然,韩非子所说的以法治国是君主的利器,只针对臣民。虽然韩非子是因为提倡君主专制的原因提出思想,但在今天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张释之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官员,以公正执法名扬天下。汉文帝3年,文帝巡视上林苑,发现随行的官员张释之敢于讲真话,便提升他为宫车令。

有一天,太子和梁王一起坐车入朝,经过司马门时没有下车。张释之追上去拦住车驾,不准他们进殿,并弹劾“人不下公门,有不敬之罪”。汉文帝闻之,碍于亲情,没说什么。不料,文帝的母亲薄太后闻知此事后,为文帝骄儿子之举大为生气。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忙摘下帽子向母亲道歉:“都怪我教子无方。”通过这件事,文帝对张释之愈发器重,由于张释之为了纠错敢于弹劾太子,批评皇帝,很快又被文帝提升为廷尉。廷尉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院长或大法官。

有一次,文帝乘车经过一座桥,突然桥下钻出一个人来,惊吓了文帝的车驾。文帝当即喝令将此人拿下,交与廷尉处理。那人其实是个普通百姓,张释之审问他,他说:“我听到陛下车马来临的警戒之后,于是连忙躲到桥下避让。过了一阵,以为陛下车马已过去了,这才钻出来,没想到还是惊吓了陛下的车马。”张释之派人调查核实之后,觉得他没有什么过错,稍微处罚了一下便把他放了。

接着,张释之便将处理结果报告了汉文帝。文帝一听,不禁大怒:“那人惊了我的马,差点让我受伤,你怎么能这样轻描淡写地处置呢?”张释之连忙解释道:“法律是天子和百姓共同遵守的规矩。法律是怎样规定的就应该怎样执行。如果随意加重处罚,就会失信于民。陛下当时刚抓住他时,如果下令杀掉他也许就杀了。您既然将他交给了廷尉处理,那廷尉就得依法办事。您要知道廷尉是天下法律的天平,我做得稍有偏差,天下的执法者都会跟着学,那老百姓今后连手脚都不好往哪里放了呀!请陛下明察。”文帝毕竟是个明理之人,见张释之说得有道理,也就默许了。

惊马事件过了不久,又有人偷盗高祖庙中的玉环,被抓住。汉文帝震怒了,责令廷尉处理。张释之按法令规定奏明文帝,说此人应当处死并暴尸街头。汉文帝一听,大为不满,认为此人如此大逆不道,仅处死他本人怎么行,应该灭其全族。他还责怪张释之办事过于死板,拂逆了他恭承祖庙的心意。张释之听了,忙摘下官帽磕头说:“法令如此规定的,依法处置已经足够了。刑罚如能随意升级的话,今天这人偷了祖庙器物可以灭族,可万一明天有人取了高祖陵墓的一土,陛下又用什么刑罚来处置呢?”听了张释之的辩白,文帝听后无话可说,文帝的母亲薄太后也认为应按廷尉判决办理,不要多加干涉。

在皇权至上的社会,司法是没有独立审判权的,在许多朝代,它仅是一块以示公正、欺骗百姓的遮羞布而已。但在汉文帝年代,由于文帝及薄太后的开明,为张释之公正执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加张释之为人忠直,清正廉明,才会出现依法办事的局面。

不想错过《传中华智慧,品百家名言——刚毅不屈的法家》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