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言情 > 风雅中华?漫谈武术文化 > 第三节 形意内功的心态养生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节 形意内功的心态养生(1/1)

目录
好书推荐:

学武为了实用,现如今“练、养、用”合一的武术有多少呢?武术本来不是根源,得智慧心灵之大本,武术不学自会,不练自通,以心养功而后以形练功,炼心灵之气是内功,习武练拳不以内功为基础,等于盖房没有打地基,没有心态平衡,心安理得的基础和功夫,自身的阴阳气如何能平衡?内五行气(心、肝、脾、肺、肾)如何能圆合?自身三宝精、气、神如何能合一?练拳首先要手、眼、身外三合,精、气、神内三合。

习武练拳要以静养为基础,心神安定、身体自如,所化生之动作是心灵的需要,并非人为学的作势,人为的作势叫做装腔作势,叫做有为法。心灵精神静极所化之势才是真动势,动是现象,目的是按《黄帝内经》所说的“精神内守,真气从之”。动不离静,静乃动之源,动乃静之用。如此有体有用,有动有静,动静不息,运动动作不完,运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变化万千,心灵之动即太极之动,太极含万化之理。静者,精气神自如,内五气自然协调,五气圆合,诚于中而形于外,动作连贯圆合,收无定法,起无定式,运用自如。运动姿势非学来之式,是自己身心本能产物,是真气之化。不动不足以通神气,展精神,不动不足以活气舒筋骨。动静之机随自身阴阳而动,需要什么动作出什么动作,什么动作舒服合理,就出什么动作,故而说太极拳人人一套,就靠你自己养精气神发动出来。此为自心自法,调节四肢身心走向自然平衡的运动本质,皆以养心源为本,叫做无为法。

现代人所学的太极拳是当时初创人的心灵精神发动,随自心自然而生,并非僵死刻板的固定动作。现时学拳有的连呼吸都做了统一的规定,被他控制,何有自然可言,学死人的方法,控制活人的运动,但具体的方法和招数已大大地限制了你的精神境界,故而临场心态一失衡,即乱阵脚,平时所学全部失灵。

练功人,须于动静之中,悟太极的至极真理,于刚柔之中,寻生克之玄机,然后由太极而入于无极。心性神气,相倚相随,则达到心安定性,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肢百骸,气血周流畅通,不粘不滞,真可谓得敛神聚气之法矣。武学之真谛内家拳学经典著作云“习拳者应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气不能聚,神必乱之,心性不接,神气不交,则四肢百体莫能一气。虽依势活动而难收成效也。”这是拳理,也是养生健身哲理与方法的论述。

还有一种习武练功之法,意想眼前如有一巨大气球,人双手用意推其球,久而久之,可以推人丈许,这种功夫是可以炼出来的。可不知,炼此功者,发力之后疲惫之极,自感精疲力尽之苦,只有习者自知。究其根源,意即是气,发、放的意即是消耗精力,浪费生命能源,此谓有为法。身、心、意离体,真气散矣。《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独立守神,肌肉若一”、“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的养生健身之理论是指导炼功的真理。

“形”是通过肢体和身法来表现,一般是不妄动,不多动,也不少动,要求是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神”是通过眼神和心意表现,要求精神内敛,心不妄想、目不妄视、鼻不妄闻、口不妄说。

武术需要阴阳互换形神兼备的科学演练,传承脉络清晰,理论系统完整,是内外兼修培养气质的。

不想错过《风雅中华?漫谈武术文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