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节 武德为上(1/3)
一、武德修养
尚武武德为上,为人仁厚善良;修身注重礼仪,养性抛弃豪强。
济困驱邪扶正,莫争高低短长;积善必有余庆,积德百世流芳。
练功习武,既是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武术遗产,也是为了锻炼筋骨,陶冶性情,磨练意志,增强体质,祛病延年,还是为了防身抗暴,振兴中华,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外敌。至于凭借功夫而好勇斗狠,乃至为非作歹,从来为武术界所切戒,习武者,必须牢记于心。
练武之人,应以武德为重,所谓持之以庄,临之以敬,接之以和,秉之以公,练之以勤,行之以义,存之以仁,归之以忠,而切忌恃强逞能,做无意义之事。
自古以来,习武之人,首当讲究德行,人有奇才异能,便当善自韬藏,不炫己之长以骄人,这样才可以养德,可以保身。古往今来,恃才者终以才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有武有德,藏而不露,侠肠义骨,济世扶危,除贪劫忘,戒淫忌恨,而切忌恃强逞能,见利忘义。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英雄不为利所动,善者不以恶语伤人,要在人世流千古,还在自己行素!强中还有强中手,劝君人前少夸口;功夫本为防身用,切忌逞强自出丑凡修习内家武功之时,总要心存慈悲仁善之念,如有菩萨心肠,倘若不以佛学为基,则练武之时,必定施及自身,武功越深,自身伤之越重。
艺高者手下留情三分,口上留德七分冤家宜解不宜结,得饶人处且饶人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文依凭心,武以观德徒弟技艺高,莫忘师傅劳严师出高徒,重道得真谛万两黄金不卖艺,十字街头送志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无妨。
二、武德武规以心随者为首恶,因为对这种人难望其有武德。湘西苗拳收徒有“三教三不教”之戒:温柔者教,好事者不教;知礼节重义者教,亡命之徒不教;诚实本份者教,好色金杯者不教。对可教与不可教之人进行了界定,保证了苗拳的纯洁性。湖南巫家拳提出“狂妄之徒不教,轻浮之徒不教,忘恩负义之徒不教”的戒条。
心意六合拳也规定了四不传的戒条:一忤逆不孝者不传,二贪财好色者不传,三逞能欺人者不传,四酒色之徒不传。
白鹤拳订有“懔十戒”(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的条文,作为行动准则,严格要求门徒遵守。
岳家拳择人而教,有“四常六戒”之训:常奉师,常守法,常精练。常提防;戒谈人高下,戒妄动手足,戒贪淫美色,戒夜行不规,戒助人为害,戒交游奸邪。
这些戒条,都是为了训诫本流派弟子谦恭和美。尊师重道、扶危济困、讲究武德。它的形成和严格执行,无疑对武术流派的传习和健康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其中不免有些封建的东西夹杂其中,但这些戒条的主旨,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思想意识在武术界的反映,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准则,诸如以健身为要旨,以自卫为信条,反对好勇斗狠、恃强凌弱。
主张尊师重道、谦恭和美等。这些道德准则,代表了中华武术的主流,鼓舞和教育了千万武林人士。各武术流派之所以能涌现出一大批彪炳武术界的名师高手,与这些戒条的教戒,也是密不可分的。
三、感悟:追求传统武学的最高境界感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这是学界已经成为共识的见地。作为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传统武术,必然受到这一文化特性的影响。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庞大的体系,为什么能够形成如此种类繁杂的不同风格的拳术套路,为什么在同一拳术理论和拳架基础上会出现如此差异的演练风格等等,这些问题时常在习武者的大脑中出现,并成为传统武术发展中一种没有定性答案的问题。就此,我们长期在进行着思考,笔者认为结论是:“传统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感悟”。因为,只有个体间不同的感悟结果,才可能形成传统武术现今发展的局面。也正因为不同个体对同一动作、拳术的不同感悟才会形成招式中我们常说的“一手多法、一法多用”、“形同而意不同”的传统武术演练风格。传统武术的技术学习和无计其数的练习在传统武术技术的掌握过程中尽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武术,特别是传统武术的感悟确实是唯一能够使传统武术技术达到一种境界的必要条件。感悟是一种思考,更是一种体验;是习武的必须,也是提高技艺并使其达到登峰造极的唯一途径。
在传统武术的众多谚语中,关于感悟的深刻概括是非常之多和精辟的。如“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这里的修行、意会不但指练习、练习的次数,而更直接地阐述着一种武学思想即感悟。修行、意会和感悟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极为近似的释义或者说有着必然的内部联系。从传统武术的几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风雅中华?漫谈武术文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