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章 百尸抬石(1/3)
“百尸抬石”是北宋年间有名的悬案。事情发生在澶州,即宋真宗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地方。一个盛夏的中午,骄阳似火,居民们都躲在家里歇息。突然,冷清的街上出现一大群人,白衣白帽,个个低着头,双手垂在两侧,膝盖僵直,悄无声息地向前走,每个人肩上系着一根绳子,绳子尽头密密匝匝绑着一块黑黝黝的石头。石头不算大,大概两个壮汉就能搬起来,可这些人好象背得很吃力,步伐沉重而缓慢。
有好事者凑上前看热闹,越看越不对劲,不知谁先叫出声来:“他们都是死人!”
所有抬石者都脸色惨白,双目紧闭,没有一丝表情,虽然是三伏酷暑,又在烈日下奔波,却不见一点儿汗渍,全身上下散发出死亡的气息。
整条街的店铺、住户忙不迭砰砰砰关闭门窗,叮嘱孩子不准出去——万一上百个尸体拥进来可是天大的麻烦。消息传开后转眼间几条街空无一人,只有抬石队伍缓慢而有节奏地蹒跚前行,穿过大街小巷径直抵达北城门,城门守兵从城墙上看得分明,早吓得一哄而散,抬石队出城后很快失去了踪迹。后来官府专门派出数千人的缉凶队四处搜寻,终究没弄清楚这支庞大的抬石尸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成为一个悬案。
此事在《澶州县志》等地方传记书籍中都有记载,多达六百人签字画押证明乃自己亲眼所见,其中包括儒士、商贩、僧人、歌妓等三教九流各类人物。
尸体能否自己走路,一直是民间杂家与主流科学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众所周知湘西一带有赶尸的风俗,据说赶尸者在黄裱纸上写了死者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等等,贴在死者脸上,然后就驱使他们上路。至于驱使的手法或技巧则有很多的说法,有人说是借助特殊工具,加上赶尸者的高超技巧,让人误以为在“赶尸”,实质是“抬尸”,也有人说是某种神秘的符咒使尸体不得不听话。
抬石尸队中是否暗藏赶尸者,为何让数百名尸体抬一块来历不明的石头,这块石头究竟有什么作用,都成为困扰后代研究者的难题。
“百尸抬石图”的作者是马远,南宋著名画家,光宗、宁宗两朝的画院待诏,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尤擅山水画。马远的画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市场上不太容易见到他的作品,1986年苏富比拍卖过他的《山水十开册》,成交价为32万美元。
马远画这幅图已是几十年之后,多少有些虚构加想象的成分,但他夫人的祖籍就在澶州,也许马远在岳父家听到亲历者绘声绘色的叙述,从而激发起创作灵感,一改平时方硬严整雄奇峭拔的风格,以细腻逼真的笔法生动再现了百尸抬石时的阴森可怖,以及居民们恐慌惧怕的情景。“百尸抬石图”题材特殊,又是马远唯一的鬼怪传奇类作品,价格被炒得很高,估计在四五十万元以上。
“画在你手里么?它与剓山古堡有何关系?”我纳闷地问。
阿诚双手轻抚纸片,好象它就是古画一般,道:“这幅画得自一个破落的大家族之后,起先我也不敢妄下判断,特意让蓝真真在苏州请了位宋画鉴定大师一同前来,经鉴定是真品才拍板成交,他娘的花掉我二十四万八千……事后关起门来慢慢品尝,不料竟从印章中看出个大问题。”
“印章……”我狐疑地捧着影印纸喃喃道。
唐代以来收藏家都喜欢在收藏的字画上加盖印章,其中以乾隆皇帝最过分,有时能在一幅字画上盖七八枚,什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乾清宫鉴藏宝”、“乐寿堂”、“御书房”、“宁寿宫”、“养心殿鉴藏宝”等等,成为后代收藏家鉴别宫廷藏品的依据。
“百尸抬石图”属于私人收藏,数百年来几经其手,画上的印章更是多如牛毛,有的甚至与画中人物重叠,破坏了画的整体协调。不过印章也是未知的宝库,一旦找到名人印章,不仅增加书画的历史厚度和文化品味,更能抬高它的价值。例如阿诚去年收购了一幅唐代仕女图,作者藉藉无名,可画中赫然有柳宗元的印章,立即身价百倍,让他大赚一笔。
这幅画有什么特别意义的印章呢?
我细细看了两遍,扔给他道:“一时半会儿哪看得出来?直接说就是了。”
“你花在面粉上的时间太多了,导致鉴赏能力严重下降,”他边嘲讽边指着纸说,“看这枚印章,桐州吴琪。”
“吴琪……”我将熟悉的历史人物在脑中快速过滤一遍,并无印象,“哪个朝代的?”
“唉,提示到这个程度还不知道,朽木不可雕也,”他恨铁不成钢地说,“再说个名字你总该知道,他的父亲叫吴浩!”
“啊!”
我惊跳起来,盯着影印纸呆呆说不出话来。
吴浩,明朝武进士,力大无比,擅长刀剑格斗,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对金石鉴赏颇有研究。历任桐州安抚副使、宣抚司佥事、宣慰使司副使等职,死后被谥正四品官员。他是明朝年间研究古蜀文明成就最高的人,从硕果仅存的几篇论著看,其研究的深度、广度远远超过明朝以前所有研究,代表了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盗墓玄机》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