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一章:箫音(1/3)
第二天两人找到一处村庄问了,才知道此处名叫菜道口,属于虞城县管辖下的一个小村落,离应天府不过四五十里不到的路程,两人这才明白自己绕了那么久,又回到应天府来了。
两人打听了一个离这最近的小镇走了过去。这时两人身上背的包袱已被撕烂,里面的现银都在滚落的时候滚掉了,但还有很多银票藏在衣物当中没有掉,可是镇上没有钱庄,两人便拿了一张最小的银票折了些钱,和本地一家生意最好的酒店老板换了银子。
因为身上多处受伤不敢急着赶路,就在店里定下了客房,吃了饭,到药铺买了些治跌打损伤的药,再到估衣铺扯了两块好布,就回去了。
在镇上呆了有三四天,两人受的都是些皮外伤,此时也好得差不多了,便起身前往应天府去了。
两人此番打算是去洛阳,本来一开始陈玉锦告诉柳白鹤说自己也是要去洛阳只是因为想交这一个朋友,并非是真要去洛阳。但经过这一件事,陈玉锦也不觉得对凌少雄有什么愧疚,只是有点对不起柳白鹤。心想是柳白鹤将自己和阿息带到那里去的,而此番阿息在那里闯了祸,柳白鹤心中肯定也是非常内疚。现在要去找他也是不能了,自己还从来没去过洛阳,不如就去那里玩玩,等到时柳白鹤去那里了再找找他,和他说清楚,看看他有没有因此而生气。
当天两人便进了城,找了家客栈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出来了。陈玉锦听说这里有船可以行到洛阳,便想着此番坐船去洛阳岂不是更有趣?出了客栈,阿息说要去钱庄再换些钱,叫陈玉锦先去河边叫船。
应天府靠近都城,水陆交通便利,是以这里商业异常发达。汴河连通着大运河,是苏杭江南之地文人骚客来京谋职应仕的必经之地,非常之热闹。
来到河旁,只见河内来往穿梭的船只异常多。陈玉锦下了码头,就船向艄公打听有没有去洛阳的船只。正在这时,只听一泊在岸边的乌篷船内传出一声声凄凉的箫声。这箫声乍一听与那晚的箫声很相似,细听之下又有些不同。那晚所听到的箫声一味的悲伤,而此时的箫声却给人一种哀而不伤之感,更像吹箫之人内心一直郁积了一种排解不去的忧伤。
陈玉锦听着箫声,仿佛是随着箫声来到一个空旷的山谷。没有一点声音,箫声自空旷的山谷传出,像是来自远古的哀音,寻之不见其迹,望之不见其踪,缭绕整个寂寂的空山。好像来自遥远的天空,又好像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淡淡悲思,久久挥之不去。
陈玉锦似乎已经完全屏蔽了眼前的繁华之景,随着箫声心头一直被一种难以排解的淡淡哀思萦绕着,那种哀愁使他感觉到一种深深的无助,好像整个空旷的大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自己原地徘徊,想要循着箫声传出的地方走出这里,可举目四望,除了隐隐青山,习习谷风,和不知从哪里飘来缠绕整个山谷的箫音,再也找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一种从来未有过的无助感使得他内心一片茫然,静静地站在原地不知人生接下来的轨迹,感应着来自远古之人的孤独与悲伤。
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正身处何方,从他身边来来往往无数的行人,人们交谈时嘈杂的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他自动屏蔽。人随着箫声在深山密谷之中往来寻找,直到箫音在最后一声绵长的拖音之后如一缕游丝渐渐归于虚无,就像一个古人的召唤随着渐渐昏暗下去的天地逐渐融入眼前的大山不见了踪影,陈玉锦才像如梦初醒一般忽然回过神来,整个人好像从一个寂静的大山突然回到了热闹繁华的码头,兀自对眼前巨大的转换还有些不适应。
箫声停止,陈玉锦一时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哪里,迷迷糊糊中好像就去了名川大山旅游了一番。心想:“不知什么人,竟能吹出如此好听的声音。也不知是不是那天之人,不知那天是不是他救了我们,若果真是他,我倒要好好酬谢一番。”
向那船边走去,往里面看了看,透过船舱外垂下的竹帘见里面摆放着一张小木几,几上放着酒和菜馔,有两人在木几旁相对而坐。其中一人身穿白色长衫,整冠束发,身上一尘不染,飘飘若仙,但背对着陈玉锦而坐,看不清是何模样。另一人一身蓝布直裰,已经被洗得发白,脚上一双白色长袜,是一个僧人模样。
只听那白衣公子道:“支兄箫音一绝,有如山川大谷般令人流连忘返,只是未免太惆怅了些。”
那和尚听他这样说也不回答,低着头坐在那里。
陈玉锦心想:“这人必定就是那天所见之人。”不由得心中一阵失望。
他之所以失望倒不是因为这和尚穿得有多寒碜,而是因为这个和尚长得实在是丑,眼睛一大一小,翻天鼻,厚嘴唇,陈玉锦心想:“这箫声如此逸世,吹箫之人怎么长得如此丑陋不堪?说是那白衣公子所吹我心中还相信,却偏偏又不是,可见人不可貌相!只是不知那丑和尚是不是那天救我和阿息之人,不如此番进去询问一番。”
想到这里便一脚踏上了船,船因他这一动而在水上晃来晃去,木几上的酒杯也因此摇晃不定,“噼噼啪啪”乱响着。那和尚还是低着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侠路剑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