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十三章:招魂铃(1/2)
就在南子渝他们准备走的时候,突兀间那镇魂兽就是消失不见了,所有的人面面相觑看着那个位置,刚刚一个人面兽身的雕像说没有就没有了,还在他们眼皮地下。
“闹鬼了?”众人下意识的背靠背在一起,这个墓的古怪已经是不简单的古怪了,太吓人了。
“咦,编钟的声音怎么没了?”就在众人思索镇魂兽的时候,那原本一直响彻的编钟的声音突兀变无了,同时众人看向那个九连墩编钟的位置,然而这个时候也是如同那个镇魂兽一样,突兀的消失不见,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什么鬼,这是怎么回事?”郑海川骇然的看着这一切,太吓人了。
然而就在众人思索万分的时候,一阵清脆的铃铛的声音在整个墓室之中穿递起来了,整个铃铛声音回荡在整个墓室之中。
“又是阴兵借道?不过好像这个声音跟之前的阴兵借道的声音不一样。”李凤麟也是有点瑟瑟发抖的说道。
“这是招魂铃铛的声音。”南子渝眉头一皱的开口道。
“招魂铃铛?”众人一愣,面面相觑。
“招魂铃”为道家招魂驱鬼时的使用法器,又叫“三清铃”“帝钟”等。
道家“三清铃”
“一般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宗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三清铃就是其中之一。”
“三清铃”作为道家法器,高度须为二十厘米上下不超三厘米,口径为九厘米上下不超1厘米,必须以黄铜为材料,构造为柄、铃内、舌三段。头部上方称作剑,多呈“山”字形,象征着“三清”。而铃的外部大多刻着道教文字,有的也会刻画一些符咒。”
三清铃柄的上端称作剑,呈“山”字形,以象征三清之意。《太清玉册》卷五:“道家所谓手把帝钟,掷火万里,流铃八冲是也”。以为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
法师常以单手持,在作法时按照一定节奏摇动。《道书援神契.帝钟》云:“古之祀神舞者执铙,帝钟铙之小者耳”,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古代祭祀时,跳神的舞蹈者(即巫师)手里拿着一种叫做铙的乐器,而帝钟就是按比例缩小的铙。”
“铜铃的制作过程最少为三年,三年中每日都要在法坛上享受香火供养,且在重阳节时还需以露水洗练,以保正洁,凝聚正阳之气(每年的重阳为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完成了以上步骤,铜铃才可真正做为法器“三清铃”使用。”
“三清铃”作为法器,轻易不会使用,大多用在召唤亡魂,或降神驱魔时才用。圈内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招魂铃响,生人勿进”,因“招魂铃”无辜响起时,就说明周围必定存在亡魂厉鬼,或存在凶煞之地,所以铃声响起时,一般人不可轻举妄动,若无把握时需原路退回或避开,不可继续深入。
而“三清铃”的使用根据情况的不同,摇法口诀也各不相同,可惜的是现在基本都已失传,一般的大派能掌握一到两种都已极为不宜。
“这……”众人一愣,招魂铃响,生人勿近,听到了这样的话语以后,众人如同置身于冰冷洞窟之中,这也太吓人了。
“不会,我感觉这个铃铛有两股声响,好像不止这个道家三清铃,还有另外一种铃铛声音,是佛家的金刚铃。”南子渝思索着说道。
“佛家是不是辟邪的?能够镇压这个招魂的?”郑海川连忙的问道。
金刚铃,是藏、蒙古、纳西、汉等族摇击体鸣乐器。藏语称止布、兹巴。汉族称法铃、西藏铃。历史久远,原为佛教密宗法器,由印度传入我国。流行于全国各地佛教寺院,尤以西藏、内蒙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盛行。
金刚铃由铃身、铃柄、铃舌三部分构成。铃身外形似钟,响铜铸成,圆口,边缘齐平,顶部和周身均饰有精美花纹图案。铃舌铜或铁制,呈棒棰形,悬挂于铃身内腔顶部。铃柄铜或银制,长于铃身,装饰繁缛,中部多铸有文殊菩萨头像,顶端多铸成中空结构。金刚铃的铃身和铃柄多为分别铸制,后用铜、锡焊接或铆接而成。规格大小不一,大者通高25.2厘米、柄长16.2厘米、铃口直径10.8厘米;小者通高14.8厘米、柄长8.8厘米、铃口直径7.4厘米。
金刚铃的手柄,为一金刚杵的一端,因此亦可以将金刚铃视为金刚杵所变,即将金刚杵一端改为铃形即是。
金刚铃其柄呈金刚杵形,以柄之样式而有独股铃、三股铃、五股铃、宝铃、塔铃等五种之别,称五种铃,与五种杵共置于修法大坛上各相应之位置。
于修法终了,为了奉送诸尊而振铃,称为后铃。铃表示说法之义,如果配以五智,此五种铃即象征五智五佛说法之外用。除了五种铃之外,天息灾所译之《微妙曼荼罗经》卷五,亦举出九股铃(忿怒变化明王伶)及七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守陵人之黄金头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