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7章 海右古亭(1/2)
走到司家码头附近,孟宇和赵霞举目向北眺望,只见湖中有块绿洲,似一块碧玉般镶嵌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许多文人墨客吟咏过的历下亭就座落在那里。
这时候,两只画舫相继靠上了码头,他俩打赌看哪艘先到历下亭,于是各自选了一艘登了上去,相约在历下亭集合,两人隔着湖水相望而笑……
在大明湖里的游船有两种:一种是画舫,一种是小划子。画舫的式样,与南京秦淮河上“灯船”有些相仿,内部的布置却又胜于灯船。每只画舫都可以容纳坐满二三十个游人,仿佛是水上亭阁一般。船头都是平正的方形,前面有一个轩敞的弧形棚盖,在那栏杆间雕染着金色的花纹,棚前悬有一块横匾,上有名人手笔的题字,就是这画舫的名字;两旁悬挂着黑漆金字的硬板对联,好像人家的水阁似的。
孟宇登上的这艘画舫名凌波,是黄色的歇山箓顶顶棚,大红色的柱子,分为四进,船头做成水轩的样子。赵霞选的那艘是绿颜色的,名绿云。
艄公一声吆喝,画舫一前一后驶离码头。那画舫行动起来,不用橹摇,全靠艄公用竹篙撑着行走,因此船行很是平稳。画舫吃水很深,孟宇在画舫上伸手就可以掬到碧绿清凉的湖水。艄公撑画舫的情形,在孟宇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像,那艄公手中的竹篙有三米多长,经过多少年的时光已经打磨得油光锃亮。艄公先站在船头将长篙插入湖水中,让篙尖触到湖底吃力,人则弓腰上步用力撑行着从船头走到船尾,然后再把长篙取出,走回船头,进行到下个轮回,如此循环往复。
艄公一篙一篙慢慢把船移动,玻璃窗外的湖景一幅一幅的流过,静静地听船底下的水声,隔岸枝头上的鸟鸣,那情景不禁令人联想起曾巩在《西湖二首》选一《西湖纳凉》所描绘的:“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鱼戏一蒿新浪满,鸟啼千步绿阴成。虹腰隐隐松桥出,鷁首峨峨画舫行。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
听艄公介绍,历下亭是从唐代杜甫开始闻名的,从他“海右此亭古”(古时以西为右)句看,此亭不晚于唐代。那时大明湖还在今五龙潭附近,历下亭就建造在湖畔。如果《水经注》上的“客亭”也是指它的话,则在北魏就已有之。唐天宝四年(745年),杜甫为看望任齐州临邑主簿的弟弟杜颖,来到济南与时任北海太守的李邕饮宴于历下亭,席间挥笔写下了《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的著名诗篇:“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云山己发兴,玉珮仍当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蕴真惬所遇,落日将如何!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不朽名句被用做历下亭的联语。
据王士禛的游记,早在此亭未迁入湖中而尚在湖南岸时,此联就已书写悬挂。现在此联由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何因不善阿谀献媚,直言上书,获罪罢官,咸丰年间来济南泺源书院讲学时,为历下亭书写此联。
北宋以后,历下亭移建现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原湖滨历下亭年久失修,已为荒墟。由李兴祖倡议,经布政司喻成龙和按察使张敏支持,征土备料,在湖中建亭。这时,岛子面积很小,以后每次重修历下亭都填土扩建。新建的亭子,有楼有台,矗立湖心。为防止大风袭击,“东、西护以廊庑,左竖绰楔,右置闲房,后列李、杜诗廊”。此后又经过九次重修,始具现在的风貌。同时,又配置了水镜亭、蔚兰轩等建筑。亭周碧波荡漾,绿柳垂丝,游人至此多系舟登岸小憩。靠近岸边后,艄公用竹篙点在码头上,移近驳岸,潇洒地抛出缆绳,准确地抛套到码头上的石墩上,把画舫固定平稳后,再把游客送上岸。
孟宇的凌波号先靠了岸,他得意地接上绿云号的赵霞,让赵霞奖他一个吻,两个人卿卿我我地同游历下亭。孟宇向赵霞介绍,历下亭是观赏大明湖景色的最佳处,曾吸引过大批社会名流及文人墨客。1693年,蒲松龄曾写下骈四俪六的《古历亭赋》,典丽工致地描绘了亭上观湖的美景。其中有云:“凭轩四望,俯瞰长渠;顺水一航,直通高殿。笼笼树色,近环薛荔之墙;泛泛溪津,遥接芙蓉之苑。入眶清冷,狎鸥与野鹭兼飞;聒耳哜嘈,禽语共蝉声相乱……蒹葭挹露,翠生波而将流;荷芰连天,香随风而不断。蝶迷青草,疑谢氏之池塘,竹荫花斋,类王家之庭院。”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来到济南,乘船游完大明湖后,就是在历下亭上挥笔作诗,并题“历下亭”三字的。现游廊东侧有一石碑,便是其手迹拓刻之碑;亭上所悬历下亭匾额,即是摩勒此笔镌刻而成的。
赵霞学过古建筑,对它的环境设计相当欣赏,她柔声对孟宇说,“你看历下亭四面临水,傲然凌波;荷芰烘托,杨柳掩映;朱梁画栋,壮丽轩昂,比起它周围的厅堂轩宇,可算是雍容华贵了。这样一座典型的清代木结构建筑,高约九米,宽(对角线)约七米,设计成标准的八棱柱体,直观上使人感到小巧玲珑;而当步入亭内后,却大有宽畅豁亮之感。同时,重心居中,也有利于亭身的稳固,堪称北方临水建筑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她千百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