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一部分 战前夙愿 战前夙愿(3)(1/2)
“振华——振华!该醒醒了,再不回家,你娘该着急了。”
“啊——”振华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慢慢睁开微睡的双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少女灿烂的笑容。
她的眼睛不算太大,但却很欢喜,一笑就变成了一双弯弯的月牙,让振华觉得心里甜甜的。
这位美丽的少女名叫张莹,振华叫她莹莹,雪白晶莹,温暖甜美,是附近十里八村最美的姑娘。
她和振华都出生于这个皖南小镇,两家离得不远,振华比莹莹大两三岁,从小便熟悉,一起玩耍一起长大。
莹莹家里条件不太好,又是个女娃,所以也没怎么上过学,但她天生聪明善良,针织做饭样样拿手,又生得一个赛貂蝉的美人胚子,远近提亲的都快踏破了她家的门槛。
振华则是读了很多年书,并且读得还很杂,文学、医学、地理、历史等等,最后中意的还是画画,这当然是受他父亲的遗传与影响。
两人从小就在一起玩耍,性格相似兴趣相近,一看还都是老实忠厚的孩子,两个人在一起聊起话来更是无穷无尽。也不知具体是从什么时候起,彼此间都有了好感,当然这也是早晚的事,正所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嘛。
在这个远离尘嚣、古朴宁静的小镇里,民风也是颇好,乡亲们都认为振华和莹莹,男才女貌真乃绝配,他俩甚至成了镇上乡亲们的骄傲。经常会有八竿子都打不着的远房亲戚指着振华,骄傲地对别人说:“瞧,那个是我大舅妈的二表哥的堂弟的表侄子!”
双方父母当然也对他俩的婚事很赞同,最简单的一点,两个安分守己的好孩子在一起,肯定能过个安稳的好日子。
那个时候,安安稳稳地过上吃饱喝足的日子,就是大多数人最向往的好日子了。
躺在莹莹腿上的振华坐起身来,看着眼前的家乡美景再次伸了个懒腰:“啊——在这心旷神怡的桃源圣地里,还能有个天上仙女相陪,真可谓此生无——他——求——也!”说着,就要搂过身边的莹莹。
莹莹一边咯咯地笑着,一边收拾着身边的挎包,里面装着振华从县城给她带的饼干。
小小的饼干在当时的小镇上也算是个稀罕物,莹莹拿起一块饼干往振华嘴里塞:“快吃,你还没尝尝呢。”
振华往后一避:“你吃吧,我不爱吃这东西。好吃吧?这是我特意请王校长从南京带来的,其他地方都没有!以后每次回来都给你买。”
“嘿嘿嘿......”莹莹弯成月牙的眼睛又露出甜甜的笑容,她将剩下的饼干包起来:“这些,给陈婶和振红带回去吧。”
“不用,我给我娘还有小妹都留了。”振华从挎包里拿出一大份用牛皮纸包好的礼物:“这里还有南京的桂花鸭和一些小吃甜点,你带回去给咱张爹!张娘!尝尝!”振华故意将张爹张娘说成了重音。
“谁是你张爹张娘了!我可还没过门呢,少在这跟我套近乎。”
“瞧你,还不好意思了,虽然你还没过门,但也就眼前的事了!再说在咱张家爹娘那,早就认了我这个女婿了!”
“去你的!”振华的胸膛挨了轻轻的一捶。
振华很喜欢每个周末从县城学堂回家的这个傍晚,那是属于他和莹莹最甜蜜的私人时光。
振华知道无论刮风下雨,莹莹都一定会站在山坡上的那棵大榕树下等待着他。
振华也喜欢和莹莹一起坐在大榕树下,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欣赏家乡最美的风景,那是他一天感到最幸福的时刻。
1937年初夏的家乡,傍晚的田野还是一片生机盎然。
薄薄的云海漂浮在半空中,暖黄色的阳光透过云层一束束地撒向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黄的麦田一片璀璨,厚重的麦穗压得麦秆摇摇欲坠。
一阵微风袭来,沉甸甸的麦田“沙沙”作响,广阔的草坪也如水波般轻轻激荡。广阔无垠的田野深处,清澈的天与绿色的地连为一体。
山坡脚下一条长长的乡镇土路蜿蜒而去,伸向看不见的远方。
这条路,是镇里联系外界的唯一一条主路,据说是清末乡亲们花了半年时间一层层铺垫而成,泥土全是女人们用簸箕筛出来的细土,石头全是男人们从河溪里挑出的又硬又滑的石块。
男人们将石块砸碎磨滑,与泥土混在一起再加些料子,一层一层铺上,一层层夯实。这样修出来的路,地基厚实,防水冲风刮,给世世代代的乡亲提供了便利和出路,被乡亲们视为“生命路”。
此时的生命路,正穿梭于金黄的麦田间,绿葱葱的树林里,蜿蜒在连绵起伏的小草坡上,被绿树金麦花鸟虫鱼共同簇拥围绕着。
振华眼前油画一般的家乡正在用它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诉说着轻松愉悦与幸福祥和。
时候不早了,两个青梅竹马的年轻人也该回家了。
回家的必经之路上有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上有座布满青苔的石桥,待河水涨及桥拱之时,振华和莹莹便会坐在绿荫环绕的桥边,用脚拍打那湍流的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们的抗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