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9章:初进原隆村(2/3)
手指头,做着鬼脸,吓唬小鱼。
“我没想好呢。”小鱼好像不喜欢起个狼的名字,毕竟是女孩子。
“好,那你叫小绵羊吧,一只小绵羊和一群狼。”老王哈哈的笑了起来。小鱼瞪着老王,戳了老王一拳:“你这个大灰狼。”
“哎呀,疼,疼。”老王大叫着,用手捂住胳膊,做痛苦状。
这时候,葫芦抬起头:“下午永宁文化局说有个人要来找我,可能是来看我的葫芦。”
“文化局?”这个信息引起了我的注意。
“嗯。”王辉看着我:“我不想去。”王辉迟疑着。
“啥时候?”
“两点。”
“现在几点了?”我看了一下表。
“一点半。”老王回到。
“走。”
王辉一愣,马上心领神会,站起身我们几个就以最快的速度上车,飞快的往黄羊滩开去。
当我们赶到葫芦家菜园后面的大棚时,远远地就看见一男一女,在铁丝网那里站着。
葫芦小声的告诉我,男的是李主任,女的是就是在原隆村搞非遗工坊的“神仙妈妈”。
李主任看起来50多岁,神仙妈妈看起来年龄要大一些。
下车后,王辉迎了上去,我们几个跟在王辉的后面。
“今天我和刘老师想来你这里看一看,刘老师说她没有来过你这里,想看看有没有和刘老师合作的可能,把原隆村的事搞一搞。”李主任握着王辉的手说道。
“这几位是?”
“都是我的朋友,这位是丁总从bj回来的,这是小鱼,王老师。这是李主任。”王辉互相介绍着。
“噢,欢迎丁总来俺们宁夏。”李主任操着一口本地话。我赶紧上前一步,伸出双手握住李主任:“幸会,幸会,李主任,我也是本地人。”
“看样子,你们是不是有事呢?”李主任看我们几个人。
“李主任好,我们是来找王辉玩的,没有什么事儿。”小鱼笑着,爽朗的说着,上前和李主任握了手,老王也不甘人后。
“这个姑娘长得精神。”李主任看着小鱼,笑着夸奖道。
那个刘老师也走过来,和大家一一握了手:“王辉,咱们以前见过,就是没说过话。”刘老师声音很洪亮,虽然看起来年龄很大了。
“如果大家没有啥事,要不就一起去原隆村看看。”李主任热情的邀请着大家。
“行,谢谢李主任,反正我们也没事。”老王和李主任搭着话。
说完,大家就都各自上车,跟着刘老师的车,开往原隆村。
路上,王辉简单介绍了一下这位年纪较大的刘老师。
刘亚明老师原来是大学的一位老师,退休后就到原隆村搞扶贫,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原隆村的一个院子里,做了一个非遗工坊,四处开始拉人去给村民搞培训,开展非遗扶贫工作,已经两三年了。她给自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神仙妈妈”。
这位李主任叫李明昆,是永宁文化馆非遗办的负责人,人很好,王辉的非遗证就是他给办的,没花一分钱。
原隆村位于宁夏yc市永宁县闽宁镇北部,是永宁县最大的“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村。2012年以来,分批搬迁安置了来自gy市的14个村组10515人。这个因扶贫而生,为脱贫而建的村庄,见证了我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创造的“减贫奇迹”。
原隆村是闽宁镇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村子,人口众多,扶贫的压力很大,各级领导对原隆村的扶贫工作都很重视,经常会来到原隆村实地调研,为原隆村发展和扶贫工作想办法,找出路。
做为永宁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的主管领导李明昆,也会经常来到原隆村和刘老师的非遗扶贫工坊,并给与各种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原隆村以前听说过,但没有来过。
初进原隆,看到整齐划一的两千多栋院落,呈“田”字形有序排列,令人印象深刻,很像我们小时候棉厂的家属院,只是原隆村的规模更大。
白墙红瓦的院落中,不时传来孩子们的阵阵笑声,道路两旁,一行行绿植显得生机盎然。
沿着村内宽阔的主路往前走,一栋大气简洁的红色主体建筑映入眼帘,这是村委会的所在地。楼前小广场上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感党恩、跟党走,创造幸福新生活”的黄色字体,在阳光下闪着金色的光。马路边有几个老大爷蹲着晒太阳,看着我们一行人来到一个院落前,指指点点。
这里就是刘亚明老师的非遗工坊了。
刘老师带着我们参观着她的非遗工坊,并不时地邀请王辉加入她的非遗工坊。老王和小鱼仔细听她讲着她是如何在原隆村开展非遗扶贫工作的,并认真的看起陈列整齐的各种手工产品来。
我对这些产品很感兴趣,询问了刘老师在这里组织村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非遗之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