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章完结阅读13(1/3)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mzjgyny.org臣以浅陋,误承
圣问,迫于日晷,不敢久留,语不及悉,遂辞而退。窃惟念圣问及此,天
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冒昧而有所陈。
这是正文前的客气话。接下来:
……太祖躬上督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
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扞夷狄,内以平中
国。于是除苛政,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
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
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王安石文不加点,一挥至此,搁下笔,在书房里踱起步来。宋朝立国百年,传帝六代,比之汉、唐,要顺畅得多。除版图有所不足,人口生繁,也已超过汉、唐。今日京师人丁之多,百业之盛,更非历代可以比拟。但在繁荣的背后是文恬武嬉,政拙民穷。皇帝身居深宫,能知多少百姓的疾苦?满耳是大臣们的甘言赞语,能知君子与小人的分际?想到这些,王安石只觉胸中热浪翻卷。他坐到了案前重新拿起笔来,笔锋一转,指陈弊政: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无亲友群众之义,人君朝夕与处,
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细故,未尝有古之大有为之
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天下也。一切因人任自然之理势,
而精神之运,有所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
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赋记诵求天
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农民坏于徭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
不为之设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杂于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又
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宿卫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未有以变
五代姑息羁縻之俗。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合先王亲疏隆
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忧勤而国不强。
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
曰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忠恕
诚悫,此其所以获天助也。
王安石写到这里,轻吁了一口气。就西夏而言,元昊一死,接位的谅祚便不足道了。辽国一如大宋,积弱不振,继之内乱,自顾不暇。大宋“百年无大事”并非是历代皇帝的英明善治,而是“天助”。王安石这样说,其实也是对赵顼的警告。君王生在绮罗丛中,长在女人堆里,无戎马之劳而坐致太平,如何能生出气吞万里,雄视百代的气概?就如赵顼,始弘庙略,便慨然有志承艺祖,心切求治,实在难能可贵了。
……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
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曰。臣不敢辄废将明之义,而
苟逃讳忌之诛,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则天下之福也。取进止。
“本朝百年无大事”札子,如水流千尺,一泻而下。写到这里,则又如奔马收缰,嘎然煞住。没有粉饰,但其间拳拳之心,殷殷之意,跃然纸上。
王安石放下笔,走出书房。外面明月朗照,爽风满身;树叶轻摇,人声阒寂。只偶尔能听到从汴河里传来的欸乃之声。夜已深了。
正文 十三、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第一次碰撞
久久小说 更新时间:2010-8-20 17:10:03 本章字数:5218
王安石这份“百年无大事”札子,在第二天便从通进银台司递了进去。第三天上午,赵顼在紫宸殿召见王安石,开门见山的问道:“昨阅奏书,所条众失,想必你已一一经画,试为朕详言设施之方。”王安石心想:“好个心急的皇帝!”嘴里却答道:“骤然数之,难以详尽。愿陛下以讲学为事,讲学既明,则设施之方不言而喻矣。”赵顼说道:“既然如此,朕即下旨,择日开迩英阁,由卿解讲经义,敷陈治道。”
时间在柳枝的轻摇中悄悄流逝,不觉便到了炎炎长夏。这一天,赵顼接到通进银台司送进来的御史台参劾许遵的弹章和许遵的自辩状。许遵原是登州太守,新判大理寺丞。登州有一个名叫阿云的女子,因恶夫丑陋,图谋杀夫,但伤而未死。许遵用按问自首条减罪两等,而审刑院和大理寺论阿云死罪,刑部又按审刑院和大理寺意见定谳。御史台便以许遵定罪不当为由,参劾许遵不宜更在大理寺。许遵不服,上表要求发两制议定(两制是翰林学士和知制诰)。
赵顼接到这两份奏折,先并不怎样放在心上,继而一想,何不召王安石和司马光同议?王安石和司马光,可谓一时瑜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熙丰遗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