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章完结阅读51(2/3)
过程中也无迹可寻,这样命名也行不通。于是,就离开大脑,提出“行为功能障碍”——这个名称回避了病因不清的尴尬,只是以“表现”来命名。可这个名称由于概念太模糊,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禁止。
但儿童行为不乖已被医疗界认定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
1962年一个国际儿童神经科学工作会议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braindysfunction,简称mbd)。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deficitdisorder,简称add)。最后,在1987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发明出现在最广泛的名称“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1
从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到,病症名称产生于猜测,又随着人们对猜测的怀疑而调整。逐渐由硬性特征过渡到模糊特征,由可察性过渡到不可察性。它不是由于深入研究探索而使事情向真相靠近,只是为了保留猜测的合理,让名称变得有更大的解释空间。
这种名称的演变实现了两个目的,第一摆脱诊断学上的尴尬;第二成为普遍适用的病症。
由于疾病本身尚属猜测,如何诊断就成了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孩子被言之凿凿地确诊为患了“注意缺陷多动症”(adhd)。那么,我们看看这个病是怎样被诊断出来的。
【二、诊断上的轻率与简陋】
从资料来看,“多动症”检查基本上都是主观判断,很少有客观依据。有的医生也会做脑神经检查和生物指标化验,但这些对大多数体格无明显缺陷的儿童无意义,且各项生化指标与病症的形成关系也属于猜测,不具有切实的临床诊断意义。
我问了几个被诊断为有多动症儿童的家长,有国内的有国外的。接受的诊断手段都差不多,主要是医生向家长询问情况,和儿童的谈话,并对儿童行为进行观察;另外使用“诊断量表”,根据量表得分,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量表似乎是一种客观诊断手段,它最能让人相信医生诊断的准确性。真是这样吗?
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疗网站采用的。为了说明问题,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把它们罗列在这里。
〔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
1活动过多,一刻不停
2兴奋活动,容易冲动
3惹恼其他儿童
4做事不能有始有终
5坐立不安
6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
7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
8经常易哭
9情绪变化迅速剧烈
10勃然大怒或出现意料不到的行为。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分;稍有-1分;较多-2分:很多-3分;总分超过10分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
1上课时坐立不安。
2上课时经常讲话
3上课时小动作多
4发言不举手
5不专心,东张西望,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6情绪变化快易与人争吵
7常惹人干扰人活动
8不能平心静气玩耍
9做事心血来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往往有始无终
10做事不计后果如何
11随便拿父母钞票,或在外偷窃
12丢三落四,记忆力差
13学习成绩差
14说谎、骂人打架
诊断:得分计算:没有-0分;稍有-1分;较多-2分:很多-3分;总分超过10分为阳性,即为多动症。
〔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1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少年可仅限于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
2要求静坐时难以静坐
3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4在游戏或集体活动时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上场
5常常别人问话未完既抢着回答
6难以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如不做家务等
7在做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8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9难以安静地玩耍
10经常话多
11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12别人和他讲话时常似听非听
13常丢失学习或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书、作业本等
14常常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考虑后果,如乱跑到街上去而不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