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章完结172(3/3)
做事,今年洗葡萄、揉碎葡萄更让他充满了期待。
去年的两坛葡萄酒毁在大火里了,意义不一样,难免有些遗憾。
丁点和江虎子、刘学贵是等刘学华定亲之后第二天才去找陈拾的。
他们把书箱都背上了,因为好几天回不来,不能疏忽了读书的事。
然后在庄上一边等陈拾忙收葡萄的事,一边接手那边的塾学,把杨诚和李德善替回家忙秋收的事。
等杨诚和李德善回田庄,陈拾也安置得差不多了,就带着他们往小田庄上去。
既然是收粮,这时候是秋天尾声,正是卖粮的时候。
一般有经验的粮商若不压价,就在田里把粮价谈好,收粮就拖走。
但也有粮商想压压价,就一直在田边晃悠,却只是观望着。
像田庄种了那么多粮,也会有粮商来问价,谈得拢直接卖。
但田庄不差钱,因此价钱往往不好压,除非愿意,不然田庄都有自己长期合作的粮商。
因此很少有零散粮商来田庄收粮,收不起。
佃户给田庄种粮再一起分利,自然比别的村子里要安稳得多。
然而,今年田庄换了东家,竟然反过来向附近村子收粮,到是让村子里的人惊讶了一把。
而且那三个少年人又来了,竟然说想在庄上办塾学,问各家可有学童去读书,而且像他们一样大的少年一样可以去读书。
再把束修说了说,又拿其他村塾的束修做了比较,确实听得大家很心动。
就如丁石头之前担心的问题,如果只说他们的束修价格,别人肯定觉得贵。
但若对比了别家,比价而沽才能沽出价值。
因此,村里少年能不能读书还没下文,但家有适龄学童的都报了名。
要确定读书人数才好开塾,因此现在就要报上名来,并且经过村长和耆老的证明才行。
也就是说,在询问了大家意向之后,报名整理名单的事,就交给村长他们来做。
身为一村之管理,孩子读书的事一直都是他们的责任,只是没有条件,才不作想头。
现在有条件了,哪能不积极推动一下呢。
而且田庄来收粮,价钱比田边转着的那些粮商的价都要好,因此大家对换了东家的田庄印象都十分好。
至于全是佃户的村子,那更不用说了,粮在地里只管割,按收价分成直接付钱。
因此,最先响应读书的,就是佃户村,就连少年们都跃跃欲试,在家闹着要读书。
那些人
不想错过《农门痞妃:耕田,种包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