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庆历要新政(1/2)
进士科考完通常是京城里达官贵人嫁女和各种招待宴请的时节。想做大宋朝的官儿,就必须通过科举取士,因为大多数门阀已经在五代十国时期被灭门了。然而每一个做官的人,内心都极度缺乏安全感,伴君如伴虎是因为上级的心思既猜不透也极不稳定,爱恨只在一线间,没有门阀的照应不就成了“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了吗?姻亲和同年的关系便成了官场上互相照应、相互取暖的重要关系,上至宰相,下到知县无有例外。
晏殊请了所有江西籍考取进士的士子晚上一起吃饭。取消了门阀推荐,进行全国统一考试,南方的考试成绩一年比一年好,这年江西籍的进士就不少。晚宴上,士子们一遍一遍的朗诵晏殊的词,一杯一杯的敬晏宰相酒。有明着夸的,有暗着夸的,每个人都把晏殊哄的很高兴。而晏殊整晚都瞥着一言不发的王安石,发现这个人不喝酒、不敬酒、不说话,只用筷子夹自己前面的菜。晏殊自己端着杯子,走到这个年轻人的身边,说道:“介甫,少年才俊!今晚的饭菜不合胃口?”王安石忙说:“晏相公的酒菜甚为可口,有幸得见相公荣幸之至。”王安石不给晏殊敬酒,晏殊还举着酒杯,亲自走到王安石身边,大家都向王安石投去羡慕的目光。晏殊说:“来!老夫敬你一杯!”王安石恭敬的说:“我从不喝酒。”现场的气氛凝固了。当朝宰相拿着酒杯,亲自走到新科进士身边,举杯竟被拒绝了,整个大厅落下一根针的声音都听得到。晏殊只好缓和说道:“不喝也好,不喝也好,专心思考做学问。”好端端的酒宴就此蒙上了尴尬的阴影。晚宴结束,晏殊一一送走宾客,送别王安石的时候,语重心长的说:“年轻人,你将来也能做到我这个位置,但你锋芒太甚,要栽跟头的!下次我单请你吃饭。”王安石十分不以为然:“相公指点的是,指点的是,再说,再说……”忙退了出来。晏殊摇摇头,看着这个远去的年轻人的背影,心想:“又来一个范仲淹、欧阳修!”只是没想到的是,这个角色日后比范仲淹、欧阳修还要狠!晚上王安石躺在床上想:“这宰相怎么这样做官?君子的气节哪里去了?儒士的风度哪里去了?酒桌上马屁声不绝于耳,他居然欣然笑纳了!”王安石也摇摇头进入了梦乡。从此,王安石的同年们,朝廷上王侯将相,都很关注这个做派奇怪的年轻人。
庆历三年(1043),除了夏竦没有如愿成为枢密使,范仲淹、韩琦都成为了枢密副使,范仲淹在新任四谏官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的强力推荐下成为了参知政事,正式进入中书省。
两府三司中两府的地位要高一些,分为东西二府。东府政事堂地位又高于西府枢密院。东府政事堂有时简称政府,又可分为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是大宋朝廷的政治中枢。其中三省也有分工,中书负责把和皇帝研讨后的问题形成文件;门下负责审议,如有意见也可驳回;尚书省负责具体执行。推诿扯皮时有发生,因此要求联合办公,即政事堂。最高行政长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副职为参知政事,类似副宰相。数量不确定,总数一般不会超过五人。在大宋朝,参知政事地位很高,说是副职实际就是制衡宰相的。在真宗朝期间还出现过参知政事寇准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吕端完全平起平坐,行政地位不分高低的情况。当然和真宗对寇准的欣赏,吕端的大度是分不开的。
西府枢密院有时也称枢府,主管军事。最高长官枢密使,副职枢密副使同属大宋的宰职班子,同位朝廷权利核心。枢密院负责军队调动,都指挥使司也称三衙,负责马军、步军、殿前军队的军事训练,而将帅的任命由皇帝亲自负责。这样的制度设计,真正实现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对抑制内部叛乱起到了积极作用,可对于御敌就不是好事了。
这次是五十四岁的范仲淹,自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从政,二十八年以来第五次来到开封工作。经过地方州县的工作、馆阁的工作、台谏的工作、边疆作战的工作,范仲淹从此进入了大宋王朝的政治核心。这次回到开封,他见到了曾经举荐他的宰相晏殊,现在的晏殊正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的名副其实的首相。这次的“似曾相识燕归来”确是“小园香径‘共’徘徊”。被范仲淹力荐参加制科考试而考中的富弼成为了枢密副使,已经成为了晏殊的女婿。
每一次职位的升迁也是新责任的担当。大殿上,仁宗皇帝面前,范仲淹恭敬的站着。仁宗皇帝面对着这位被自己贬谪过三次的副宰相充满了希望。
“范卿回到开封可已适应?”仁宗皇帝亲切的问。
“谢官家关心!都已安顿好,比我们在西北的条件好许多。如今的开封城更美了!”范仲淹赞美着。
“这次范公不会再逼着朕吃草根了吧?”仁宗皇帝调侃他。
“陛下政治清明,边防日渐稳固,百姓国泰民安,百姓不吃草根了,陛下自然也不用吃草根了。”范仲淹认真的回答。
明道二年(1033),范仲淹在朝中任职时,天下大旱,范仲淹了解到灾民实在是太苦了,唯一能吃的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青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