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九章 安家(1/2)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这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诚如《吕氏春秋·慎势》中所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关于天下之中的所在地以及为什么要选天下之中为都,《周礼·地官·司徒》解释说:“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按照上述说法,天下之中所在地,就是夏至时八尺之表影长为一尺五寸的地方。因为天地合于此,四时交于此,风雨会于此,阴阳和于此,为百物阜安之地,所以最适合建为国都。不过,由于宇宙观的不同,天下之中有不同的确定方法。《晋书·天文志》说:“天地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天地之中。”大意是天和地都是中间高四周低,天地之中位于北极星的下方。
史载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先派遣召公去堪舆相宅,后来周公旦又去察看,于是洛邑“居九鼎焉”,成为国都。对此,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建都于天下之中,居中而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的核心原则和历史传统。而后来的王朝虽然各有其都,但总是将其宣称为天下之中并努力将其营造为天下之中。
不仅都城选址时要考虑位于天下之中,建设都城时,也刻意将其营建为天下之中。比如明清时期分别在bj城外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上修建改建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作为郊祀的场所,通过四郊的确定将bj城置于“中央”的位置,进一步突显了天下之中的地位。而一条长长的中轴线自北而南从宫城、皇城和内城内穿过,形成大大的“中”字,更是天下之中的典型象征。在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象征阳的乾清宫、象征阴的坤宁宫、象征阴阳交汇之地的“交泰殿”,以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象征“阴阳和于此”,以确证这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
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称帝”之城。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的都城及诸侯国、封国的都城,又称京城、国都,今称首都。
当德云社的众人刚搬到紫耀的京师,郭德纲自诩也是见过了无数大场面,可看到皇帝为他们建造的府邸,也是暗暗惊讶。
不单单是宫城、东宫和莹儿的公主府邸,就连市坊、园苑与寺庙都是别有一番风味。
随着宫殿规模的日渐缩小与所处位置的日渐重要,一种相反的力量在中国古代都城内酝酿、发展,并逐渐挣脱了封建强权的束缚而几乎弥布于城市内部的各个角落。这种力量就是市易活动。市易活动的日益扩大,不仅打破了统治者人为限定的市场范围,也使中古式城市的组成单元—封闭的里坊逐渐瓦解,使古代都城渐渐具有了近古商业街道式的组成格局。
紫耀帝国的城郭,已有了城与郭的分立。郭是手工业者与商贾的居住之所,内有手工业作坊与市肆。随着城与郭的相互嵌接、融合,宫城散布于外城之内的各个部分,普通市民居住的闾里与进行交易的市肆,被挤压、夹杂在宫殿衙署之间。至迟在汉代时,已出现集中设置的市。集中设市反映了当时商业已经比较发达,需要有较为集中的市易之所以便管理。
市也是一个坊,不过是用于交易的坊而已。如北魏洛阳已有大市、小市及与外国商人交易的四通市。
宫城内,在宫城与皇城之外,设有108个坊,坊内除皇城正南诸坊,因不欲开北门以防气泄冲宫阙,而设东西向的一字街外,一般里坊均设十字街;十字街内再分为小十字街。使一座封闭的坊内,分为16个小的分区。与十字街对应的坊墙上设有坊门,坊内居民皆须从坊门出入,严禁私自向坊外街道开门。并对此作了明文规定:“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夜间,除了紧急情况,紫耀倒也不设宵禁。
城内设有两个集中的市,称为东市与西市,两市分列于皇城以南的东西两侧。市的规模约相当于一个较大规模的坊。不同于坊的是,市内不是按十字街道划分,而是按井字街道划分,以增加市内临街的商肆店面。市周围亦设有坊墙,墙上设门,夜间到子时必须关闭市门,并禁止进行市易活动。这说明,当时的市易活动是受到统治者的严格控制的。
整肃如一的规划布置,对里坊与市肆的严格控制,对工商业的抑制,宵禁制度的实行,坊与市各自呈封闭形态而独立存在等,均构成了中古时期中国都城面貌的基本特征。但是,在这种严密的控制与束缚之下,却酝酿着一种突破性的力量—经济发展与商业贸易扩大的不可抗拒。
可后凉,紫耀宫城的城内,随着工商业的日益繁盛,强制性的限制市易活动集中在东西两市的规定逐渐松弛。初唐高宗以来,与东西两市毗邻的各坊及位于城内主要街通上的城门附近与大明宫前各坊的内廊,沿着坊内的十字街道,已经开始出现一些临街开设的商肆,时人称这种商肆为“临路店”。自此,商业与手工业已十分繁盛,人口不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景星冰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