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四章 想要左右逢源的毛文龙(2/3)
为叶向高……”
袁崇焕忙问洪宪道,“毛文龙还有个东林党舅舅呢?”
洪宪立刻为袁崇焕科普道,“是的,宿主,历史上毛文龙在进入仕途的早期,确实都仰仗他舅舅沈光祚,沈光祚是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与刘一燝、袁应泰、孙慎行等人是同年,当年红丸案之时,方从哲为泰昌帝起草遗诏,以先帝的口吻夸奖进献红丸的李可灼,孙慎行和邹元标便因此弹劾方从哲是‘纵无弑君之心,却有弑君之罪;欲辞弑之名,难免弑之实’,从而成功打击了当时东林党的最大反对派‘浙党’,而这个调子就是在天启皇帝召群臣集议之时,沈光祚大胆进言以后定下来的。”
“毛文龙他父亲死得早,他的母亲沈氏便带着三个孩子在娘家守寡,毛文龙在三十岁之前,一直想走科考正途以光耀门楣,但是他一直读书读到三十岁,却连‘童子试’都没考过,以明朝的科举体制而言,童子试应该是科举中最简单的一部分,读书人要考过童子试才能参加下一级的院试,通过院试的童生才可以拿到“秀才”的功名,所以毛文龙实则是连科举的门槛都没有入,他母亲眼见他实在是一事无成,就跟他伯父一起想了个办法,因为他伯父毛得春为实授海州卫百户,毛文龙便被过继给他伯父为嗣,来辽东承袭世职。”
“到了万历三十三年的时候,沈光祚被调入兵部任武选司员外郎,就把毛文龙推荐给了李成梁,补了一个内丁千总,那年九月,又正赶上兵巡道考武举,就给他弄了一个武举人的功名,毛文龙有了这个武举人的身份后,不到三年就升任了叆阳守备,自万历三十八年之后,沈光祚从兵部迁升山西右参政兼佥事,毛文龙就在这个守备任上再也没升迁过了。”
“直到努尔哈赤起兵,辽东军情告急,沈光祚动用他在东林党的关系,亲自给王化贞写了一封信,于是王化贞看在沈光祚的面子上,就把毛文龙收入麾下了,那时东林党风头正盛,加上王化贞那时跟熊廷弼经抚不和,两人总是唱对台戏,于是王化贞就对手下招揽的这批武将都特别关照,又是设宴鼓吹,又是簪花扶鬓,又是亲易其衣,又是拱揖上马的,把毛文龙感动得不行,觉得王化贞简直是他难得的知音,因此可以这样说,毛文龙在仕途上的一帆风顺都是靠他的这个东林党舅舅沈光祚。”
袁崇焕由衷地赞叹了一声,“大明好舅舅啊!”
又听得祖大寿道,“主要是他在天启元年一出海,就弄了个‘镇江大捷’,他这一‘大捷’,再加上后头广宁一丢,阉党跟东林党便为了这场仗吵个没完,然后王化贞一下狱,他这场‘大捷’不清不楚的,反倒成了一个把柄了。”
袁崇焕讶异道,“这打赢了仗,怎么会反而成了把柄呢?”
祖大寿解释道,“战争上是赢了,但是战略上是输了,其实要说这战略大方向上呢,王化贞跟熊廷弼并没有什么重大分歧,这辽沈失陷之后,本来就应该派人去辽南开辟敌后战场嘛,这样东西一夹击,后金的兵力一被牵制,围剿八旗主力就有希望了,这也是‘三方布置’的主要内容之一。”
“王化贞是唯恐这个深入的敌后的一路功劳被熊廷弼抢了去,于是一声招呼都不打地就派毛文龙出海深入敌后了,王化贞又怕熊廷弼拆他的台,所以毛文龙在那边一表功,这边王化贞就绕开经略衙门单独向朝廷报捷了,他为了要压熊廷弼一头,压根就没去核实镇江的情况。”
“其实若单只是王化贞一个人为毛文龙表功,陛下倒未必会对毛文龙青眼有加,关键是王化贞是叶向高的门生,叶向高当时是内阁首辅,他为了维护王化贞,也在陛下面前为毛文龙说好话,所以这件事在毛文龙眼里,就变成了王化贞冒着风险给他表功报捷,还动用朝中关系替在陛下跟前美言。”
“然后呢,那毛文龙在镇江一传捷报,陛下以为复辽有望,就立即下令登莱与天津水师开赴镇江策应,而熊廷弼不赞成支援,于是一直等到奴酋反应过来派遣兵马去了镇江,登莱水师都还没有出发,毛文龙孤立无援,当即就逃到朝鲜去了,他其实在镇江前后驻守的时间都不到七天。”
“但是后来广宁一败,这件事就被怪到熊廷弼头上了,因为当时的登莱巡抚陶朗先是熊廷弼的门生,于是朝中许多人就说是因为熊廷弼,登莱抚镇才观望不进的,实际上事后来看,熊廷弼有熊廷弼的道理,毛文龙发动镇江之役的时机不对,他开战开得太早,广宁、登莱都还忙着调兵遣将,运械转炮,倘或匆忙发兵支援,必定会被奴酋各个击破。”
“而且那毛文龙在镇江一开战,奴酋立刻就识破了我军的战略意图,镇江之役后,奴酋在辽南布置重兵,这一路的布置就被提前破坏了,根本无法起到支援河西战场的作用,这就是打草惊蛇、弄巧成拙,可陛下呢……嗳,陛下以为白白失去了一回将奴酋一网打尽的机会,可是生气极了,后来熊廷弼被传首九边,也有这个缘故在里头。”
“那么问题就在这里啊,沈光祚是东林党,王化贞是东林党,东林党又为毛文龙表过功,所以他毛文龙在很多人眼里也是东林党,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振明1626》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