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42章 改稻为桑的成本(3/3)
是朝廷从百姓手里收上来的,朝廷收钱,这个钱还是会有损耗,说白了,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似乎无法避免的,真要治理,这个反贪腐的成本必然会很高,这么高的反贪成本,还是要落在百姓的身上。”
“与其如此,莫不如一开始就干脆别给这些商贾钱,而是将其变成退税减免,如此一来,就减少了给钱的话过程中的贪腐折损,而安利号的商人,大多都是有一定背景的,说白了就是背后有安利号给他们撑腰,只要他们占着理,谁能对他们肆意盘剥呢?”
杜萍闻言也是感叹:“妙极,妙极,如此一来,朝廷非但少了征粮、运粮种的损耗,更能使商贾、豪强之流自发的行动起来,当真是妙,妙不可言啊。”
秦宜禄闻言,也是自得一笑。
这本质上属于赈灾的制度,同样,还是跟宋朝学的。
宋朝就是这样用商贾的,宋朝是能不用朝廷办的事儿,就尽量不用朝廷办,能甩给商贾办的事儿就尽量甩给商贾。
而且能不给商贾钱的时候,就尽量不给商贾钱,采取的是一种茶引、盐引等手段,其实也变相的相当于是免税了。
贪官污吏是杀不完的,尤其是这种赈灾的事儿,那些自以为能靠能力,手腕,刀子,就能逼迫大小官吏清廉干活儿,以为靠杀人就能震慑贪官,实现政治清明的人,大多都是缺乏经验的书生之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贪官,永远也杀不绝,而且一旦杀起来,光是查贪官,就组已经将朝廷的十分力气耗损九分,剩下的一分力气,还能赈得好灾么?
刀子这玩意撑死了也就能管得住县衙及以上,可是县以下的基层,管得住吗?那得准备多少把刀?如何保证刀子不钝?
如果直接从各地州府调派钱粮,各地州府的上下官吏必然也会上下齐手,尤其是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恐怕会是天文数字。
古时候打仗,说什么十石粮运到地方剩半石,其实那九石半里真正吃到民夫肚子里的能有半石就不错了,剩下的粮食去了哪,从来都是个心照不宣,不可说之事。
当然,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弊端,比如北宋时期,各大商贾渐渐的开始仗着朝廷的特许经营,开始垄断市场,做了行头。
再比如朝廷让商贾运粮,商贾往往也会通过市场的手段,恶意抄高良家,朝廷给盐引,商贾也会尽量压低盐价。
说白了就是商贾欺负朝廷。
当然,古今中外所有的商贾欺负朝廷,本质上都是另一种腐败罢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样做是可以有效的抬高腐败成本的。
这又怎么能说商贾无用呢?
不想错过《汉末大丈夫》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