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田野上的因果(1/9)
8.欲速则不达
天地生万物,节度各有常。摘自宋 ·陈普《冬华一夜霜》
万物,赏赐也。对于人类而言,不能垂手可得,惟精心打造方可如愿;节度,准绳也。人类行为之规范,不可逾越半步。
———————
亘县文化馆馆长孙文化,每当他想起林家湾时,总忘不了《山水诗社》。日子久了,一个印象在他的情怀中一点点被放大并且变得越来越清晰起来:林家湾的一方水土,一方人和一方文化,结合得如此完美,有如工匠们打造的一个三角形结构。它以其最好的稳定性,为这一方社会、环境带来了和谐。在这种思维的驱使下,一九八三年冬闲时,他又一次走进了林家湾,希望寻找到这种三角形结构中的一方文化,在那后续的年代里有着怎样的新发展,新成果。
这天,他来到林家湾,邀请了当年的几位诗社朋友座谈,不想这几位的发言完全出乎了自己的预料:
《山水诗社》红火了没几年,随着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深入,她逐渐走衰了。究其原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没精力,没时间,没兴致。
山里人说山里话,凡山峦有峰就有谷,凡流水有急就有缓。合作化以来,高潮迭高潮,意味着的只是一个低潮。
诗言志。当人们的志向被合作化一统之后,诗歌的源头便成了一潭死水,诗之意蕴不在,其韵味亦不复存在了。
当然,诗歌是不可能在林家湾消失的,尤其是打油诗。它如同野草,此时枯了彼时荣。道理很简单:因为天有四时,地有八方。
“打油诗,不算阳春白雪,也算下里巴人啊。”
孙文化听到这里,心里仍然充满了期待。
“下里巴人,下里巴人惹祸了!”柳长谷立马接上了话茬。
“此话怎讲?”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您,我们往日诗社的顾问,没有什么可隐瞒的。”柳长谷将座椅挪到孙文化身边,话语间带着几分敬意,“欲知朝中事,山里问野人。您且耐心,听本野人一一道来。”
柳长谷清了清嗓子,一五一十地说开了:
话说一九五八年,正月初八刚过,林家湾就失去了往日的平静,山窝窝里新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差不多每户人家的房屋外墙上都用石灰刷了标语。这标语,多是有关积肥的,比如:
庄稼一只花,全靠肥当家。
七十二行农为首,百亩之田肥当先。
粪里有黄金,积粪如积金。
油足灯亮,肥多禾壮。
粪肥土,土肥苗。
沟泥、河泥、水杂草,都是省钱的好肥料。
积肥无巧:烧、熏、挖、换、扫,割、沤、堆、拾、捞。
……
以上所列标语多源于民间谚语,对林家湾人来说,那是一点也不陌生。他们有时会当成山歌唱于丛林,有时会编成顺口溜教于子女。所以说,见了这些标语,人们的第一感觉应该是既熟悉,又亲切。但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林家湾人教育子女,对标语中的‘多’、‘巧’二字,通常都不会忘记补充一些切实的内容:
肥多禾壮——广义说来,禾,凡指庄稼;多,强调必需的量。这里决无施肥越多,产量就越高的意思。
积肥无巧——指出的是积肥不难办到的方方面面。其实,这方方面面中,无不各有各的讲究。大人们每当年幼者追问其讲究之所在时,他们往往会以堆肥、沤肥为例传授:
堆肥:是以秸秆、杂草、水草、落叶、垃圾等物为料再加入粪水,经堆积发酵腐熟而成的。堆肥讲究六句话:料要切碎〔秸秆长度以五六寸为好〕且拌匀,适当对土和尿粪;堆要拢实外泥封,保温保湿不透风;隔月翻堆再补粪,充分发酵是根本。
沤肥:是草、土、粪按不同比例混和后,在多水缺氧的条件下沤制而成的。春分到清明时节的沤肥讲究八句话:沤肥氹深三四尺,点宜选择稻田里;荆条青草红花草,猪肥塘泥搭配好;表层泥封再注水,浅水淹没不断续;二次翻氹要及时,一样泥封一样水。
种田有种田的学问,在这些标语面前林家湾人始终保持了几分冷静。
有谚语说:春雨贵如油。眼前,雨水时节已到,瓦窑镇区域阴一阵,晴一阵,可就是见不到一滴雨水。庄稼人急了,一急山上林木的安全,二急春耕春播的用水。谁来为人们解这燃眉之急呢?有人指望老天爷,有人指望山神,可老天爷和山神似乎没有人们那样着急。今天,合作化已经化到了高级社阶段,所有的劳动力都被化到了县、区干部们的统一指挥下。人们望穿秋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旱情继续发展。
人们面临的这个“大搞积肥夺高产”的热潮,有如狂风暴雨正席卷着亘县大地。林家湾的大小池塘一口接一口地相继排干了水,塘中的泥巴在经历了数天风吹日晒之后,逐渐地变成了一种半干半稀的可成形状态。这时候,村里的男男女女,除老弱病残者外,全都投入到了这挖塘泥的战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亘古之绿》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