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章 赤壁之战及战后形势(1/2)
第十三讲 赤壁之战及战后形势
上两讲我们讲述了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抗击曹操的是鲁肃和周瑜二人,他们两人可谓是孙权集团内抗击曹操的中坚力量。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无论鲁肃和周瑜再怎么发挥力量,真正决定联刘抗曹的人是孙权,也只能是孙权,因为他是东吴集团的一号人物,决定权在他手中。
孙权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的志向是“称帝建号”。但是,他又是一位政治家,作为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是需要倾听各种不同意见的,虽然在他心中早已有所打算。我们看他是怎么和周瑜说的。“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张昭,字子布)、文表(秦松,字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快,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由此可见,孙权在做最终决定之前已经将三万军队、粮草、舟船、军械等都已准备好了。所以,真正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的是孙权。
刘备和孙权的军队合在一起共五万人,在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部)和曹操的大军决战,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军队的人数是多少史学界有争议,因为史书中对此没有详细记载。《三国演义》说他有八十三万大军自然是不可靠的,他自己写给孙权的恐吓信中说有水军八十万也是虚张声势不足以采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曹操军队人数肯定比孙刘联军多。
战争的结果是曹操大败,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操败退至南郡,然后命大将曹仁镇守南郡,自己返回北方。从此,曹操未能跨越长江一步,他统一天下的梦想也宣告破灭。毫不夸张的说,赤壁之战对曹操而言是场噩梦。在此之前,曹操不断的在走上坡路,朝着一统天下的目标迈着前进的脚步。而在此之后,曹操开始原地不动,没能再往前更走一步。而他的对手刘备、孙权的实力却不断的再壮大,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曹、刘、孙三家谁也吃不掉谁。这样的情况对于像曹操这样一位旷世英雄而言,这无疑是巨大的痛苦。
戎马一生的曹操为什么会在赤壁之战中被周瑜等人打败?原因有很多,比如中了黄盖的诈降计;比如北方士兵不擅于打水仗;比如北方士兵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滋生疾病等原因。然而,笔者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曹操此时的性格。
曹操过于骄傲自大,他太不把孙权当回事了。在发动赤壁之战前,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贾诩曾经劝说曹操不要急于进攻孙权,先发展好荆州地区,巩固己方在荆州的统治,然后再迫使孙权举国投降。可曹操不听从,执意发动战争。我们再看一个时间表。曹操在当年七月(本讲义中的月份指的都是阴历,下文不再注释)率领大军向荆州进军;八月,刘琮投降曹操占领荆州;十二月曹操发动赤壁之战。这整个过程是非常仓促的。向孙权发恐吓信一事也是曹操轻视孙权,骄傲自大的一个表现。
总之,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遭遇重大失利退归北方,留下曹仁镇守南郡。对于赤壁之战,史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比如有很多学者认为赤壁之战实际上并不是大的战役,只是一场遭遇战;比如有人认为曹操并不是被孙刘联军打败的,而是自己放火烧毁船只后自己撤退的;比如有人认为曹操其实只率领了五千军队来和刘备、孙权作战的等等。不可否认的是,赤壁之战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但在本讲义中我们就没有时间来仔细分析这一课题了,故而只能从略,暂不作讨论。
胜利的一方自然要乘胜追击。东吴周瑜率领士气高昂的得胜之师乘势攻打南郡,和曹仁大战于江陵。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较量,曹军被迫放弃江陵,江陵及其以东的大片土地被东吴占据。刘备则乘势夺取了荆州南部的四个郡,分别是武陵(郡治临沅,今湖南常德)、零陵(郡治泉陵,今湖南永州)、长沙(郡治临湘,今湖南长沙)、桂阳(郡治郴县,今湖南郴州)。后来,刘备不顾诸葛亮的劝阻,冒着风险只身前往江东向孙权借取东吴新夺取的南郡南部地区,包括重镇江陵。在鲁肃的大力建议下,孙权最终同意,于是刘备得到南郡南部,将治所设立于公安(今湖北公安南)县。
曹操虽然失利了,但他并未完全放弃荆州,除了占据了南阳郡(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还占据了南郡的北部地区,后来设立了襄阳郡(郡治襄阳,今湖北襄阳)。如此一来,原先刘表治下的荆州七郡被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南阳郡和南郡北部;孙权占据江夏郡;刘备占据南郡南部、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从这个结果来看,刘备集团是赤壁之战中最大的赢家。
大战过后,刘备推举孙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名义上的)。孙权则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后又将妹妹许配给刘备,以此加强双方的同盟关系。据说曹操在得到孙权推举刘备为荆州牧的消息后,惊讶地把正在写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诸葛亮讲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