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0章 盐税(1/2)
大周朝县城衙门历来的班底如下:
1、知县,正七品。
2、县丞,正八品。
3、主簿,从九品。
4、县学教谕,正八品。
5、典史,从九品。
6、巡检,从九品。
7、胥吏,也称书吏、房吏、司吏,没品级。
8、里正,村长,乡绅,属地方三老有名望没有品级。
其中知县的副手主要是县丞、主簿、典史。
县丞,常务副手,正八品,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
主簿,第二副手,正九品,主管户籍、缉捕、文书办理;
典史,班子成员,没有品级,日常主管监察狱囚。实践中县丞和主簿不管的事典史都管。(内容来源于网络)
贾安自接手以来,便在不断的与这些人磨合,他刚开始并没有着急对任何董县令留下的政策做出调整,只是命人逐步将积攒已久的陈年旧案分别审批。
确实罪有应得并抓捕入狱的放到一边,若是冤假错案放在最优级,陈芝麻烂谷子的小事放在第二级,一些悬案长久未破的放在最后。
随后,贾安便第一时间命衙役粘贴告示,要重新审理这些旧案,令所有冤屈者可以随时敲登闻鼓。
起先百姓们将信将疑,即便是上一任董县令来时也没有这般作为,他们不敢相信一个年轻人敢为他们做主。
后来,贾安偷偷命贾达乔装一番,去县中寻了一位老妇,他家的案子既不算困难,也不算特别浪费时间的那种。经过一番游说后,成功说服老妇敲登闻鼓。
那天县城所有人都围聚一堂,查看贾安是如何审理的。
只见贾安端坐在大堂之上,条理清晰,思路明确的逐步解析完老妇所受之冤屈,并让衙役收集好证据成功为老妇鸣冤。
老妇蒙怨多年,总算沉冤得雪,高兴之余竟直接当场跪下来向贾安叩首。
“青天大老爷啊,青天大老爷,谢谢您为民妇做主。”
而出乎众人意料的是,贾安这位金尊玉贵的公子哥竟直接走下台阶,将那浑身脏污的老妇人扶起,面露悲悯十分可亲。
“本官身为锦水县的父母官,自当为民做主,老夫人客气了。”
经过此事,贾安在锦水县的名声彻底打开,周围的百姓凡是有个冤屈的都登上衙门开始上报。
贾安按照轻重缓急先解决好需要急需审理的案件,再耐心的帮助一些贫弱的百姓。
渐渐的百姓们对这位贾大人越发信任起来,贾家的仆人们也与县城和各处村落的百姓逐渐熟络起来。
而贾安的目的也达到了,他利用这些天处理这些民情冤案在百姓中树立威望,同时也给那些个盯着他的士族们一个错觉,让他们认为自己还没有想要与他们相争的意思。
这样自己的人就可以顺利的往各处散去,去搜集最真实的情报,以便他接下来的动作能够顺利进行。
这日贾安处理完三起乡下争水偷鸡的小事,疲惫的揉揉眼睛,阿沅走过来替他斟了一壶茶。
“三爷,小的吩咐下去的人已经打探好情报,所有乡野中有关那五家的事情都已打探完毕。”
贾安疲惫的睁开眼睛,将阿沅手上的东西接过来翻看,果然不出他所料。这五家人盘根错节,盘踞在锦水县已有200年之久,这期间相互联姻,不知道联系了多少代,势力早已根深蒂固非寻常之力可以拔除。
他放下册子,随后询问:“百姓们平时买盐是在什么地方买的?”
“都是在范家的商铺买的。”
“这么多年,锦水县这里就没有过一次官府运营的情况?”
阿沅的头不自觉的低下去,声音越来越小:“听一些老人说,以前也是有的,只是后来官盐越来越贵,范家的盐越来越便宜,百姓们都自发去买范家的盐去了,便没人买官家的盐,官府见自己搭了那么多银子,卖出去的盐还不够回本,就渐渐的不朝外面运盐过来。”
贾安听后忍不住拍拍额头,这就是他最担心的情况。
官府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食盐,其中有正盐和余盐两种,正盐就是官府通过官支工本收取,也就是官府给灶户粮食和钱财,灶户上缴食盐。余盐是灶户缴税之后剩余的食盐,官府同样也是通过和灶户交换的方式拿到食盐,但是交换的价格更高一些。
一般来说朝廷给与灶户粮食或者钱财,灶户向朝廷缴纳食盐,而商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想销售食盐,就必须向朝廷购买盐引,盐引就是销售食盐的合法依据,这样朝廷就又可以获得一大笔资金。
当年太祖令两淮运司于各场便利处,置立仓囤,每年以扬州、苏州、嘉兴三府所属附近州县,及淮安仓并兑军余米内量发收贮。凡灶户有余盐,送纳该场,每二百斤为一引,给予米一石。
按照盐法规定,官府征收正盐的比例是以四百多斤为一大引,然后给灶户兑换粮食一石,一石约为两百斤。而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红楼】贾府抄家之后的荣华路》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