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0章 魏紫之争议(1/2)
“阿蓉,你要知道,人因环境或病理,皮肤的改变只是一时的,是外部的变化,是能恢复的。与花的品种不同。真正的花后不是魏紫,而是魏花。”
“姚黄魏紫,姚黄为王,魏紫为后,怎么到你这里就不是了呢?……就算你嫁的婆家是养牡丹的世家,也不能否定魏紫为后的事实吧。”
“阿蓉,怎能这么说呢?”大姐模样的妇人有些责怪道。
“瞧你说的,这与我嫁给哪家有什么关系?我要有那个本事…”妇人有些被气笑,知道自己多年的好友就是这较真的脾气,并没什么坏心思,随又道:
“牡丹谁为王,谁为后又不是我说了算!魏花为后时,尚无魏紫这个品种。众所周知,魏花系出名门~一代名相魏仁溥家。
魏紫花色与花型等特征与魏花相去甚远。称魏紫为花后是后人习惯。”妇人想了想又说:
“魏紫不具魏花的端庄亮丽~~魏花乃肉红色,皇冠型,花大如盘,晶莹、高洁、饱满而卓然不群;魏紫乃紫色,虽系皇冠型,但花朵侧开,花径小……”
“你说的难道就是正确的?按说,咱们谁也没见过真正的魏花啊?”妇人不服气。
“我们当然没见过,但总有见者。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欧公在记中的花释名篇章里记载:“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其后破亡,鬻其园。今普明寺后林池,及其地。寺僧耕之,以植桑麦。花传民家甚多。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钱思公曰:‘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魏花本是五代时期寿安山中的一株山野牡丹,非常幸运的是它被樵夫看见了,并且被挖下山来卖给了宰相魏仁溥。魏氏破亡后,魏花走入民间,“花传民家甚多”,成为花后。
四十多年后,周师厚在其《鄞江周氏洛阳牡丹记》中记载:“魏花,千叶肉红花也。本出后周相魏仁溥园中,今流传特盛。然叶最繁密,人有数之者,至七百余叶而大如盘。中堆积碎叶,突起圆整如覆钟状,开头可八九寸许。其花端丽,精彩莹洁,异于众花。洛人谓姚黄为王,魏花为后,诚为善评也。近年又有胜魏、都胜二品出焉,胜魏似魏花而微深,都胜似魏花而差大,叶微带紫红色。意其种皆魏花之所变欤?岂寓于红花本者,其子变为胜魏,寓于紫花本者,其子变而为都胜也?”
在宋朝,魏花在诗文中又常常被称为“魏紫”、“魏红”,此时的魏紫不是作为独立的品种,而是作为魏花的别称。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欧阳修的诗文:
《题洛阳牡丹图》中有诗句云:“当时绝品可数者,魏红窈窕姚黄肥。”
《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姚黄魏紫腰带鞓,泼墨齐头藏绿叶。”
欧阳修在作花谱时,谱中记为魏花,而写诗时又称为魏红、魏紫。
苏轼诗中云:“魏花非老伴,卢枇是乡人。
“一朵官黄微拂掠,鞓红魏紫不須看。”
苏辙诗云:“魏红深浅配姚黄,洛水家家自作塘。”
李新诗中云:“姚黄魏紫各王后,肯许闟冗相追随。”
在这几首诗里也是魏花、魏紫、魏红三种称呼各自不同,但都指的是魏花。
有时姚黄魏紫连在一起也代指牡丹,比如:
范成大《再赋简养王》:“一年春色摧残尽,更觅姚黄魏紫看。”
杨万里《紫牡丹》诗中云:“寒食清明空过了,姚黄魏紫不曾知。”
明朝时,牡丹花谱中录有魏红,实则就是魏花,也被称作魏紫。
清朝,牡丹花谱中已不见魏花的记载,也不见魏红,只记载魏紫,但此时的魏紫已经不再是作为魏花的别称,而是作为独立的品种名了!
高濂在其《遵生八笺?牡丹花谱》中录有魏红 ,“魏红【千叶】”,并将其归类于桃红类,而非紫类,其余无过多解释。
薛凤翔在《亳州牡丹史?本纪》开篇写道,“宋钱思公云:唐人谓牡丹为花王,姚黄真其王,魏紫乃其后。张景修称为贵客。”参考欧谱及周谱,均应该是“魏花为后”。
起初以为薛公引用错误,后来才明白,在作者概念中,魏花、魏紫、魏红,都是一回事,都指的是魏花。
《洛阳市志·牡丹志》说:“魏花,花初开时色偏紫红,随花朵开放,渐变红色,紫色渐退而成红色,花盛开后,瓣端微发白。皇冠形。外大瓣三轮,瓣基为紫斑,内瓣碎小,瓣间杂有正常雄蕊,同株上会出现荷花形花朵,花态直上,花与叶面齐平或稍高于叶面,花开速度较慢,花期长”。
目前,在洛阳市的王城公园牡丹阁西边花坛中栽植了一棵所谓的“洛阳魏紫”。据说是从咱们菏泽引进培育的。也有说,那本就是从洛阳流落来菏泽的,算是荣归故里。
该花初开紫红,后变红色,花盛开后,瓣端微发白而花呈肉红色;花径约18厘米,皇冠型。该花除了花瓣数、花朵直径不及宋代魏花外,其余形态特征与周师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冠世天浆之两世欢》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