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8章 下西洋(1/2)
“来人,把李贤、陈文、彭时、刘定之,项忠,刘大夏给朕叫来。”朱见濡下令道。
朱祁镇曾经打算重新搞消停了十几年的下西洋,已经在江南准备事宜了,船都造好了120艘。
然后就土木堡了,下西洋就搁置了。
120只海船在史书上完全没有记载,这个还是墓志铭上才发现的。这120只海船会落到谁的手里?是皇帝,还是武官或者是士大夫手里?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更是 15 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 。
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 1405 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 1433 年),共计七次。由于使团正使由郑和担任,且船队航行至婆罗洲以西洋面(即明代所谓“西洋”),故名郑和下西洋。
在七次航行中,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
郑和七次下两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航海所得到的资料和航海技术,也使得当时中国是海上的绝对霸主。
郑和下西洋之后,为什么再也没有了类似的事情发生了?其原因一直以来是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因为耗费的资金太过巨大,所以停止了;也有还有人认为航海本来就是为了去寻找建文帝,找不到也就不找了。
后来又有一种声音说:明成化时期,明宪宗却重新提出了下南洋的决议。他让兵部寻找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资料,为今后开拓海外疆土做好准备。
兵部尚书项忠带着人翻了三天三夜,几乎将兵部掀翻都没有发现该档案。后来才发现是被兵部郎中刘大夏给藏起来了。兵部尚书问刘大夏为什么要这么做?而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旧案虽存,亦当之。”这句话一说也让项忠无言以对,明宪宗听闻后也没有处罚刘大夏。
刘大夏是明朝中期的一位重臣,先后辅佐英、宪、孝、武4位皇帝,是明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水利专家和文学家,也是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
《明史》《中国通史》等称刘大夏是明朝九大名臣之一、“弘治三君子”之一。他是明朝湖广华容(今属湖南省华容县)人,父亲刘仁宅,历任瑞昌知县、浙江道御史、广西按察副使。刘大夏幼名瑞昌保,6岁时随父母抵京。内阁首辅、礼部尚书杨溥见其神气秀爽、品行端正、幼而颖悟,取名大夏。刘大夏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反腐败,举清廉,惜群民,是一个当时万民称颂的清官。
他曾经说过:“居官以正己为先,不当独戒利,亦当远名。”又说:“人生盖棺定论,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他做事果敢,在宫廷的改革和黄河的治水方面建立了不少功勋。”《明史》中有刘大夏的传记,而且篇幅不小,可见他在明朝的地位。通篇传记中并无刘大夏私自烧毁郑和资料的记载。
称刘大夏烧毁资料的最早记录,是万历年间的《客座赘语》。此记录离刘大夏烧资料已经过去100多年。明代法律对官员极为苛严。
按照《大明律》的规定,明朝官吏遗失“事关军机钱粮”的文书资料,不但要停发俸禄,而且要承受残酷杖责。无意遗失尚且如此,更何况故意焚毁呢。所以,很难想象刘大夏会做这种事情。因此,藏匿的可能性比较高。
如果刘大夏并没有焚毁资料而只是藏匿,那么这些资料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又到哪里去了呢?
南图古籍部的《明史稿》抄本是最早成书的明史稿本,在这部稿本的《郑和传》中,有不少关于郑和舰队的描述。
这些描述,都是已知明代资料中没有出现的,后来《明史》成书后,这些内容也被删除。因此,由此可以推断,在清朝修《明史》的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资料还存在,至少还有很大部分存在。
既然清朝很可能整理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那么为何不保存呢?因为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销毁不少于1000万份明代档案,后来仅存3620余件,几乎都是天启、崇祯时期的档案,明初和中期都没了。
为何只保留天启、崇祯时期的档案呢?原因是此时后金崛起,过程非常光鲜,所以留存这时资料;其次是明朝末年,社会比较败坏,正好说明明朝腐朽不堪,证明清朝夺得政权的合理性。直接毁掉之前档案,让后人无法考证,也让《明史》成为唯一权威。
“陛下找臣何事,三保下西洋的资料确实不见了,臣也没有办法。”刘大夏说道。
“朕明白卿的意思,朕想了想觉得下西洋爱卿是个合适的人选,不如你领头去做,卿向来廉洁正直,朕很放心。”
“而且朕觉得官员的俸禄也不必再折为胡椒,就按米银发放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探花郎:陛下我真不是曹贼啊》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