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33(1/1)
治社会,专制统治者小幅度的随心所欲也是这个帝国的传统艺能之一。
“我最开始在国有资产部担任助理秘书职务,服务于我国的农业文献整理工作。1889年转入内务部,被杜尔诺沃大臣任命为科夫诺省的首席贵族。”
俄国的首席贵族可以理解为有官方背书的乡绅豪族,他们可以插手地方行政上的各种事务,这是为了弥补在农奴解放之后贵族放弃农村管理带来的基层权力真空。
“听上去很不错,希望你能够在行政管理上收获足够的经验。”尼古拉对斯托雷平寄予自己的祝福,毕竟这是他为数不多知道的俄国有才华的人物,不过现在斯托雷平才30岁,他未来可期不代表现在就能堪大用,“对了,这一路上看来,不论是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还是立陶宛,似乎都用上了新式农具?”
马车在压实的土路上摇摇晃晃地前往斯托雷平的大庄园,沿途是俄罗斯无限的绿色原野,大块的农耕土地被一道道沟壑区分成不同的地块。
不少农户都有耕马,更重要的是深耕土地用的铁犁,这与尼古拉在奥伦堡农村的所见所闻极为不同。
“这里更靠近西欧,土地都是家庭私有制所有。”斯托雷平对此无不大加赞赏,显然他的观点是仰慕西方化的,“科夫诺省的农村大多采用了资本主义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这个省铁犁的使用率保守估计也有五分之四。”
就尼古拉的了解,在俄国的东部省份比如萨马拉省,靠近奥伦堡的一个传统俄国文化地区,绝大部分农民都还在使用木犁,铁犁的使用率可能只有百分之一,可谓之天差地别。
斯托雷平的庄园距离科夫诺省的首府不远,占地约有六百多俄亩,以1俄亩等于1.09公顷换算的话,可能得有将近7平方公里了。
“我的庄园种植多种农作物,包括黑麦、小麦、黍米、燕麦、豌豆及荞麦。牲畜有190头,马60匹、羊40只、猪90头,各种家禽250只。农产品部分在当地市场销售,部分销往外地。肉、奶油、毛、皮革、油脂等产品都被运到市场上出售。”
斯托雷平的庄园被他亲自管理显得井井有条,在多样化经营下实现了经济盈利。
不仅如此,斯托雷平还积极引进西欧的生产工具,脱粒机、锄草机、播种机、收割机和刈草机,庄园内的土地是多区轮作,一切都显得生机勃勃。
“这真是我见过最舒适的农业生产。”
喜出望外尼古拉的站在稻草堆上眺望远处的农村美好风景,这里显然是俄国最先进的农村了。
第二十章,考察的间隙
毫无疑问,俄罗斯帝国的西北部也就是波罗的海沿海地区、立陶宛地区和部分白俄罗斯地区在整个欧俄50省中是现代化水平最高的。
不论是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还是生产关系,这里都与俄国的落后气质有所不同,不过相对于庞大的俄罗斯帝国而言,这些先进之处都显得还太少了。
这些信息通过档案、统计报告远没有亲身所见来得更加彻底,尼古拉深刻认识到了实地考察的宝贵经验。
考虑到自己的行程自西向东,那么或许还可以这么说:考察的最开始即是俄国农业的巅峰现状。
在此之后尼古拉又在斯托雷平的庄园中暂居了几日。
维特似乎对斯托雷平庄园的经营方式也有所触动,1849年出生的谢尔盖·维特对于斯托雷平而言无疑是老前辈了。
“我对农村的了解相比于斯托雷平而言显得肤浅了很多。”在私下交谈中,维特对尼古拉这样说道,显然他对斯托雷平的见解有颇为认同,“不过我认为要在俄罗斯帝国这样庞大的国家中采取断然的改革,那么势必会伤害到许多人的感情和历史传统。”
维特所谈及的是斯托雷平对西欧模式富农经济的无限推崇,斯托雷平想要把这一制度在遍布村社的俄国推广,在自信满满的维特看来也困难重重。
“这一件事情关涉到的事物都具有广大的联系,只有在全面的调查之后才能得到可靠的设想。”
维特看见尼古拉对斯托雷平所描绘的,由富农替代地主和村社,成为俄罗斯帝国农业支柱的这一未来憧憬不已,他力劝皇太子不要这么早就下定论,换而言之:兹事体大。
“……你说得对。”
尼古拉被维特倒冷水之后也沉默了一会儿,他记得斯托雷平的确在后世雷厉风行地推广了他现在所说的观点,可能有一些变动,不过思路大概是一样。
但是结果呢?
是好?
是坏?
尼古拉有些记不太清细节了,大体可能是好的,但维特说得也不无道理,尼古拉的骨子里还是带点东方人思维里的中庸思想,所以他最后还是准备谋定而后动。
“你的工作对我来说触动很多,我的朋友。”
不想错过《我在沙俄当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