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6章 有人打算造反(1/2)
翌日,晨光微凉。
许若柳三人收拾好东西,拖着行李箱,拉着小槐就出发了。
“大姐,姚叔叔他们为什么一直跟着我们?”小槐看着身后一群人,时不时的转身去看。
“随他们去。大姐先带你到前面的堡山县看看。添置一辆马车或者驴车。我们尽快赶到邺城去。”许若柳无所谓的说着。
其实她早就发现姚景山一行人的跟随。
她们休息,姚景山那队人也跟着休息。她们走,姚景山那队人也开始出发。
路是公家的,也不能说不让他们一起往这边走吧,许若柳也就随他们去了。
一起走也有一起走的好处。一些宵小之徒看他们孤单三人想打劫的,之后看到后面一大群人虎视眈眈的要上前来保护,那些匪徒也就歇了心思。
虽然许若柳打得过,但能省力谁不愿意呢。
就这样,疾步行路,来到了堡山县。
堡山县的名字由来,也是因着这个县城是在两条山脉之间,南北都是高耸山石,东西向是连接前后的官道。
到达堡山县后,看到的是大批的难民滞留在城门口。
城门口有管家人员在施粥,进城却需要缴纳一人一两的进城费。
这对逃难而来的难民们来说就是天价,还有城门口每天有人来施粥,一人一天两顿,吃不饱也饿不死。
“什么时候能开城门呀?”一位满脸沟壑的老者,佝偻着腰,声音沙哑的问站在身边的青年。
青年冷脸,摇摇头,眼角不自觉的失望,以及没来得及掩饰的决绝。
自从前年初开始打仗,前两月北蛮子破了北境线,他们就开始落荒而逃。
那时地里的麦子,正要成熟之际。
但命和粮比,显然命更重要,带着去年的存粮,死了爹娘儿子,逃跑时走散了妻子,现在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一个。
这询问的老人家是离北境稍远一些的都洞县津文镇常宁村的里正,有些见识。
年初的时候战乱,镇北将军却被召回京城述职,一直未回到北境。
他的人生阅历让他知道,天恐要变,便禁止村里有屯粮的乡亲往外卖粮,即使粮价再高,也要死守住粮袋,熬过这个冬天。
这里正在村里有威望,往年他的决定都没错过,村人们一直很信服,也牢牢遵循他的交代。
果不其然,粮食的价格自战乱开始,涨了又涨。官府还不断来催交田赋和粮饷。
不到半年北境边线被北蛮子冲破。靠近边城的老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
老者自他读书的后辈中听说这个消息,就知道要不好。
府衙又一再催促交赋交粮,交上去是死,逃可能还有一命可活。
于是决定举村向南迁徙,希望能混口饭吃,或在安全的地方等待朝廷派兵去平定北蛮子,安稳后再回去。
情况正如老者预料的一样,北蛮子势如破竹,毫无阻挡的一路南下杀来。
幸亏他们走得早,等到北蛮子快杀来后再逃,死伤会更惨重。
可这一路上像他们一样的流民到处都是,他们粮食吃光了,也成了流民。
逃难而来,流民落草为寇的不少,匪盗猖獗,抢粮抢人,村落都成了空村荒村。
他们一行人已经没有力气再走了,这堡山县又不让进,之后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
常宁村的人围在一起,和那青年商量着往后该怎么走。
“文小子,我们已经等了七天了,现如今城门还是不开,你有什么打算?”
文小子,本名文志泽,他家里有五十亩田地,靠着田产的收入,在常宁村还算过的富足。
被家人送进城读书,考了秀才,是一家人的希望。
但逃难这一路上,家里人为了护着他都死了,只剩下他一个,原来开朗的性子变得沉郁起来。
“这城想必是不会开了,目前只有两条路,一条进山,绕过这个城,去下个城试试看,还有没有活路。”文志泽抬头看了看里正。
里正低头,磕了磕没有烟丝的烟杆子,艰难开口:“我们已经没粮了,就我们这两百人的队伍,能顺利走出去的也没几个。
文小子,这路不太行。你说的另一条路是什么?”里正抬头望着文志泽,希望他能再出个主意。
“另一条路……”文志泽把话咽了咽,犹豫再三后,下定决心后,“这城不想开,那我们就自己冲进去!强行让它开!”
说完之后如解脱了一般,精气神都变了,眼内是一片澎拜。
“这……不是在造反?”其他流民闻言,纷纷倒吸一口凉气,声音也不自觉的压低了许多。
文志泽咬牙切齿:“进山可能会死,进城也可能死,这两条路都不好活,既然这样,造反又如何?”
“对,早死晚死都是死,那死前也要做个饱死鬼!”
“让城里的富人也尝尝饿肚子的滋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开局逃难:我被迫成为女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