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章 幻尸相变法身经(1/2)
想要修炼《尸息道四成就法》,首先就要修炼基础功法《幻尸相变法身经》,前者是宗门传承根本大法,压轴定鼎之用,后者只是前者的入门辅导心法,作为理论基础和修行铺垫。
两者之间,类似于小学数学教材和高等数学教材的关系。
颜鸿也希望能速成修炼两部经典,然后快速吸收尸舍利。但他同时更清楚这并不是一蹴而就即可为的事,需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修行之路,一步错就是步步错。
《幻尸相变法身经》共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步:就是通过观察自身不净,修行四念处,破除四种颠倒,消除五欲。
观察身体是佛陀专门列出来的四个重点观察对象之一,并放在首位。
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
所谓四念处,就是对四种境界观察思维,安住心念,从而引发定慧的修行方法。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这是佛教根本的修行方法之一。
过去诸佛以四念处这条道路超越轮回苦海,所以,四念处是一乘道,因为它是直接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唯一的道路。
早期的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身、受、心、法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它是以五蕴为主,而分身、受、心、法四方面加以思维观察。简单地说,身就是色蕴,受就是受蕴,心就是识蕴,法就是想、行二蕴。
世界上有太多人,信奉满天神佛、各路神灵,出发点就是希望神佛们保佑自己无灾无难,身体安康、富贵绵延、平安喜乐等等,以此作为交换付出信仰。
但是这种诉求恰恰与佛教宗旨背道而驰,众生对身、受、心、法四境,生起四种颠倒妄见,以为自身是净的,感受是快乐的,心是恒常的,现象是有自体的,由此产生了贪爱无明。
佛却将“常、乐、我、净”斥为四颠倒,你所求的,正是佛希望我们摒弃掉的妄想!
四念处就是让众生认识到自身都是不净的,受都是苦的,心识是无常的,法都是无我的,从而减少烦恼,引发定慧。
第二步:观察别人的尸体,对尸体做九种观想,体悟生命无常,断除对身体的执着。
观身不净,一切无染,生死解脱,是为佛说。
这里的九种观想,前文已经说过,这里不做过多赘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前面第五章-观身不净再去看一看。
观看别人尸体的演变,反思自己的身体作出九种假设。
主要是提醒我们要往后看,看到自己最终的结局,或者提醒我们看看所贪欲的对象(异性)最终的结局,都难免要经历种种不净苦空无我的事实,从而使自己对将来的生命灰飞烟灭深感苦空,与今世的纠缠和烦恼一刀两断。
如能时常作九想观,对肉体爱欲的执迷必可破除,内心也渐能清净,对人生的看法也能比较达观开朗,进一步甚至可以悟道,解脱生死。
人想死亡日,欲火顿清凉。愚人若闻此,愁眉叹不详。究竟百年后,同入烬毁场。菩萨九想观,苦海大津梁。
人只要想到死后的情形,欲火就会顿时熄灭,化为清凉。世俗之人听到死便觉不快,以为不吉利,然而千方百计保养,百年之后同样化为灰烬。这里所讲述的菩萨九想观,是引领我们脱离生死苦海的宽广桥梁。
达到观身不净、时做九想的境界以后,自己的身心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增长了定力和智慧,此时就会产生新的一种力量,即去除五欲的净化后的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相对平和、自如的吸纳尸气入体,因为这个时候,你已经学会用观内、外相不净来观察尸体,用尸体九想观假设来照鉴自身,认清了人身不净,和一具腐烂的尸体,没有本质的区别。
“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
既然如此,自身的活人生气和死尸身上的尸气,也是可以中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步:吸纳尸气入体,以净化五欲的力量中和尸气和生气,达到半生半死的临界状态,修成渡尸。
成就渡尸以后,即可完成息率停生、摄心常定,五欲皆空,止一不动,如此久久寂照,腹心之中自然凝聚一颗米粒大小的尸舍利。
初凝之时通体雪白,炽热异常,犹如烧红的铁块一样孕育尸力本源,放出尸气游走全身,一方面洗炼自身,增加骨骼和肉身的强度,另一方面尸气周身运转,继而可以发起神通,为日常修行施法之源泉。
此时可以小有所成,基本可以达到出师行走的地步,然后随着实力增加,尸舍利蕴含的本源越发强大,肉身越发凝实,逐渐往毗婆尸佛紫金色法身靠拢。
以颜鸿此前的境界实力,法门的前两个层次,对他来说基本没有什么难度,毕竟他巅峰时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夜序》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