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 12章 自查(上)(1/2)
的确,回顾一下我的整个小学生涯,就包括到现在,我都很老实本分。
有一天中午,是一个很平常的午后。我记得当时是夏天,我中午放学照例早早地回家热好了午饭,和爸爸弟弟吃完以后就回学校了。
刚到教室,王晴晴就过来找我玩。
她笑眯眯地对我说:“走,我带你去谭老师家玩!”
我心下诧异,谭老师家?
那会儿,谭老师早已经在我们三年级时就退休了,学校已经又派了年轻的张老师来接手我们班的数学。
她的家离学校很近,就在学校对面的一个小山坡上,是一幢二层的小楼,大概有一里路的路程。
她家从我们三楼教室的阳台上就能看见,班里的同学指给我看过,从那条路回家的同学都认识。
她的先生姓任,我们都叫他任老师。他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开始承包我们学校的食堂,在我们读书的时候仍然在经营。
那时候学校一开始还没有做大锅饭,离家远要在学校吃午饭的同学都是自己带一个铁皮饭盒。里面装好了淘洗干净的米和菜,条件好的放鸡蛋或者肉。
然后大家早晨到学校的时候就放到食堂的蒸锅里,中午放学去取。
为了避免拿错,每个人都几乎给自己的饭盒做了标记,给它系上各种各样的绳子。
毛线的,麻绳,红的,绿的,黑的,总之各色各样的。我家离学校不远,但是为了图新鲜,我还和弟弟也在学校蒸过一回饭吃。
那时候最无语的事件就是中午放学去端饭,有的同学饭盒里的鸡蛋飞了,要不就是肉被别人吃了。
总之,让人郁闷的事情屡见不鲜。
谭老师退休以后虽然不上课了,但是每天几乎都会在学校给任老师帮帮忙,下午两个人才回家。
我想这可能也是她们家经济比较宽裕的原因吧,毕竟那年代能盖的起两层楼的人真不多。
像我们村这样的一个村里,统共也就一两家。
想想他们两个人工作了一辈子,而且是让人羡慕的铁饭碗,怎么也能积攒下一些老本了。
我边走脑子里边在那琢磨她家的楼房。
谁知出了教室,王晴晴没往校门口方向走,反而领着我往操场对面的教师宿舍楼去了。
我好奇地问:“不是去谭老师家吗?”
“对呀!”她轻快地回答,然后带我进了左边第一个单元门。
这栋教师楼我上学这么久还没有来过呢,只是从前天天从操场经过的时候,偶尔能看到唐老师在三单元一楼的阳台那玩。
看王晴晴熟门熟路的样子,不用想也知道她经常过来。
我后知后觉地问到:“老师住这儿啊?”她啊了一声。
我跟着她上了三楼,只见右手边那家的门大开着。
她带我走了进去。
我进门一看,谭老师和当时教我们语文的刘老师正坐在里面聊天。
那时候,唐老师因为快生了已经回镇上她的家休息待产去了。
学校重新安排了一个年纪大的刘老师来教我们语文。
刘老师年纪比较大,古板严肃许多。这教学风格的改变让我们一时有点接受不过来。加上因为和以前的老师感情深,所以大家都对她有点抵触。
我虽然也有点不习惯不适应,但是我这个人一直是按部就班那种,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老老实实学习,倒不会给她添乱。
想不到她和谭老师的关系还挺好的,这倒让我有点意外。
她俩看到我好像并不吃惊,只是说了一句快进来就接着聊她们的。
我有点拘谨,跟着王晴晴进了门。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进到一个老师的家。跟自己家徒四壁的家相比,这里简直算得上豪华。
我打眼看去,墙壁是雪白的,墙上的壁灯显得如此精致可爱。我还第一次见到了沙发和茶几。这种现代的装饰和家具让我看傻了。
王晴晴回身带上了门,那动作就跟回自己家一样自然。她领着我从门厅进了客厅,两位老师还聊得那么起劲。
我们和老师问了声好,她们答应了。
这时,王晴晴拉着我的手说:“走,咱们去阳台玩。”
第一次到老师家里,我都不知道手脚该往哪儿放。于是,赶紧跟着她去阳台。
房子的格局挺好,是标准的两室一厅,南北通透。
进门是客厅,然后阴面和阳面各有一个卧室。客厅直通阴面的阳台,阳面的卧室也带阳台。晒衣服挺方便的,我偷偷地想。
我俩手牵手地从客厅穿过,去后边的阳台上看风景。毫无意外地,谭老师也养了好多花。紫罗兰,芦荟,蝴蝶兰……都是我们那边的人平常喜欢种的品种。
我平时天天路过操场时能看到别的老师阳台的风景。她们都喜欢养花。
我们俩倚着阳台,看着楼下的风景小声说着话。学校楼下种了很多洋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天空里的一片云》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