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二章 囤菜(1/2)
中秋过后,慢慢就入秋了。俗话说秋收冬藏,秋天收获后,就要好好储存过冬的粮食了。
而做食肆生意的奇味馆,对粮食和蔬菜的需求自然比普通人家大得多。秋风渐起,林予惜也在慢慢考虑囤菜的事了。
这个时候的长安百姓到了冬天,往往是是吃干菜和腌菜的。新鲜蔬菜有菜窖的菜贩手里倒是有,但却不是平时的价钱,作为走平价路线的奇味馆是消费不起的。
如今,已有匠人知道了硝石制冰的工艺,西市也有了卖冰的商人。林予惜想,这个时候自己制个冰来囤菜倒也不算开时代之先河,不会引人注意,而且还能大大降低存菜成本。
从出宫开食肆至今已有三月余,算上卖月饼的钱,手里大概存了一千两,这个钱在长安买房不是不可以,但只能买昭国坊那附近,也就是当年白乐天进城的第二站,并且也只能买个百来平的小宅子。
但是在城南那几个跟城郊区别不大的几个坊,一百两就能买一个带大院子的大房子。因此,林予惜寻了个经常来食肆的中人,帮自己在昌明坊靠着清明渠的地方寻了个靠谱的宅子加三亩良田,一共花费四百两。
办好过户手续后,林予惜找人重新装修了房子,并且挖了地窖。新宅子房间多,四周有六个厢房,中间有中堂和主人卧室,中堂前有一大院子,正好可以挖地窖。
此后,又买了辆驴车,置办好了新房的家具,小小的办了个乔迁宴后,把家正式安在了长安城内。但是昌明坊和崇德坊隔了三个坊,全部搬家过来住对于做食肆生意而言不太现实,因此她决定让大强和张大娘到新房居住,每天坊门一开,赶着驴车过来就好。
自己则和阿杏、大昌和大壮一起继续住在奇味馆后面的小院。
所有都搞好了后,林予惜跑了趟府衙,把自己的户籍落到了长安城内,从此,她就不是长安郊区人民了。
新买的良田位于宅子的后方,林予惜干脆让人开了后门,并搭了两个简易暖棚。前世挂点村里就有专门的扶贫产业——食用菌种植。
林予惜觉得这个产业在生产技术落后的现在,也是可以种出来的,选择对环境要求低些的品种。提取菌种的技术肯定是没有的,但是菌子生长繁殖原理还是了解的。
没有菌种,那就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山上挖些蘑菇,生长在土里的连土挖,生长在腐木上的就把腐木锯回家。让张大娘不用到奇味馆了,在昌明坊的新宅子里,尝试培育蘑菇。
秋风渐起,落叶萧瑟。赶在入冬前,林予惜找了菜贩买了各种各样的蔬菜,放满了菜窖。又买了硝石,制了冰,保存蔬菜。
又购置了十几个大缸,准备腌一些咸菜、酸菜、酸笋等等。这腌咸菜的方法在这个时代很多人还不知其窍门,以为直接洗干净扔缸里,放水放醋就成。
因此,很容易腌坏了,腌菜全靠运气。而林予惜前世可是酸萝卜代购员,每逢放假回家便让她代购村里的酸萝卜。买的时候在农民家里能看到腌制的全过程,有次她自己试了试腌酸萝卜,居然能复原其百分之八十的风味,因此,她现在也准备按这方法腌酸菜。
起了大锅烧了开水放凉,这是必须的步骤。烧开的水消灭了很多的细菌,腌菜时候不易使菜变坏。配好醋、糖以及偶然在胡商那买到辣椒干,放入到大缸中,再把用凉白开过了次水的大头菜也放入其中。这腌菜就完成了。
还晒了些菜干、笋干等等的干菜。现在家里人口少,房间多,有可以用来专门存放干菜的储物房,自然可以多准备些。
张大娘的蘑菇培育业务做得不错,在地里干了几十年的庄稼人,果然还是种田最合适。跟她说一遍如何控温控湿后,她就能慢慢摸索窍门,待第一批蘑菇附近长出了新蘑菇后,这蘑菇培育算是成功了。
至于附近的良田,林予惜则打算开春再打理了。
准备了这么多的活,如果全用于奇味馆,那多少是有些不划算的。这些蔬菜放到冬天还能保持这个品相的,直接放到西市卖,也能卖上不错的价钱。
林予惜算了下自己的流动资产,大约七百两,这个钱在长兴坊开个新食肆应该也够了。就是长兴坊位于安仁坊和亲仁坊之间,一边是长安城最繁华的坊,一边是公主府所在地,要找个新铺面真的不容易呀!
奇味馆现已完全步入正轨,有三个人足够支撑整个店的运营。林予惜给大昌、阿杏和强壮兄弟排好班,自己则和张大娘呆在昌明坊。
其实,有时候她也挺迷茫的,开个奇味馆好像就已经可以满足自己现在的生活了,没必要继续忙忙碌碌的。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也算是实现了,还要不要奋斗呢?
人一闲,还有点小钱,就是容易胡思乱想。尤其是找新铺面的事情并不顺利,就更容易让人丧失奋斗理想了。
一天,林予惜在昌明坊的街上随意地逛着,看到有卖小鸡鸭鹅,想了想,后院暖棚旁边的地那么大,完全可以用来养家禽呀。于是便都买了下来。又找了人,在暖棚旁圈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长安美食创业记》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