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59-永丰圩田(1/3)
党费做出来的这种装置,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版的电池。在这个时代,能够发现电流且制造出来,再将它运用到实际当中来,已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党崇孝自然是知道电的好处,可遗憾的是,那些用电来驱动的设备,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来制造。因此,他只能惋惜地摇着头,在大加赞赏了党费一般后,将心思又投入到了丰州城的建设当中去了。
在丰州治下当乡兵好处多多,不仅赏田免赋税,幸运的话还能被选进武清军中去。虽说武清军目前还是官家名下的一厢私军,并不存在于兵部册上。但这件事,那些来应招的壮年并不知晓。他们只想,有朝一日能像上批那些幸运的乡兵一般被选进武清军做一名威武的禁军。
可要知道,在武清军中为伍,不仅上官不会随意欺骂下属,而且还从不克扣军薪。吃得好住得好,身上的穿着的是崭新的白绢汗衫与夹裤,头上戴着的是紫罗头巾,脚上穿着的是百衲麻鞋。不仅人手一把强弩,就连腰间的佩刀,也都是百锻压把丘龙刀。这要说起来的话,可比邻近几州县里的乡兵要强上不知多少倍去了。
最主要的一点,也正是因为武清军不属大宋正式编制,因此军中无人刺字,这让很多人都觉得,这武清军与其他禁军相比,很不一般。
大宋哪有厢禁军不刺字的啊,毕竟这是朝廷为了严防兵士逃脱而定下的军制。武清独独唯一,这只有两种情形可以解释。一是朝廷根本就不承认武清军的存在,也就是说算不上朝廷的军队。二就是,武清军的来头与后台都非凡,能视朝廷军制为无物。
武清军当然是属于第一种情形,可外人却情愿以为是第二种。毕竟在这些平头百姓眼里看来,如果武清军不被朝廷承认的话,那为什么又会任由党崇孝如此大肆招兵买马呢。要知道私豢养军队,可是杀头的死罪啊!
因此,招募乡兵的告示才一贴出,便引得丰州四县的乡民踊跃应招。只十五日光景,光是从麟、府两州整家迁来的民户便近六千户,他们为的便是家中壮年能应招入籍,好分上田地,在丰州安家落户。另外还有许多保德、宁化、岢岚几州,以及远在永兴军路的银州与永乐治下的民户,也已动身举家迁往丰州。
对于越来越多的民户涌入丰州城,党崇孝不得不急令人协助司户参军司理政务,还特意让须佑一抽调了一营军士专门安顿这些人。
丰州城本就因为房舍负担不堪才要另扩副城,如今有多过丰州城民户的人口涌入,城内根本就住不下。因此党崇孝只得先安排他们居住在城外,并让勾钧加派人手尽速选拔壮年乡兵,让其余五曹参军率人协助分流民户,将他们安置到治下四县。
整整忙了七八日,这才将大部分的民户安顿好。不过辛苦总有回报,这次招募乡兵,党崇孝原本计划只是四十指挥共计两万人整。这样一来的话,从人数上来说,加上武清军原有的五千人马,刚好一个整厢的兵力。可实际上呢,目前已经入册的乡兵,已经即将达到两万人,而且后面还陆续有民户在往丰州赶。
这下可把党崇孝一干人等愁坏了,不是拿不出足够银钱来支付军薪,而是因为丰州治下的田地不够支派了。丰州的辖地本就少,境内又多石丘崖山,治下四县的田地至多只够千五户均分上三十亩。可眼下各县一下子多出近两千余户来,上哪辟那么多良田来给付呢。
可又不能因此而停止招募,毕竟人家都是大老远的举家来迁,难不成又叫他们回去吗。
愁啊,如何安顿这些民户呢。大宋本就是以农业为主,普天下的民户多是农户,除了种田,他们根本就不会其他的手艺。即算会上那么一点木工泥工也属少数,其他的除了手里的锄头再也使不会别的了。
“爷,难道就没有其他法子可想了么!”师娅知道党崇孝这段日子都在为这事发愁,就连他带回来的那位脾性刁蛮的辽人少女也未怎么去理会,任由得她与麦朵四处撒疯。因此待到党崇孝放下手中的文书后,便端过一碗参汤来递给他,轻声细语地说道。
接过师娅递过来的汤盅,党崇孝又将它放回桌上,叹着气道:“我自然知道要另辟新径,可究竟要怎样来做,这才是恼人所在。”
官家虽然沿革其兄的治世之道,大力发展经济以利民强国,可说道底,只是富了部分有门道懂专营的人。各地的老百姓还是老样子,该怎样过就怎样过。没有规模型的手工业基础,也找不到合适的门道来发展经济,想要让这几千民户由农转商,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在这个什么都不发达什么都欠缺的时代,本地如果没有形成资源自给的话,是谈不上全面发展手工业的。即算将所有民户整合起来又怎样呢,大部分的原材料都需要外购,别说发展了,光是高昂的运输成本就足以毁灭掉才萌芽的产业。
“为何要改做它业呢,这些人都是农户出身,自然就得让他们辟地耕田啊!”师娅很是不解,疑惑地看着党崇孝。
伸手抚mo着师娅的面庞,党崇孝苦笑道:“丰州哪来那么多的地给这些民户种呢,你看看,如今凡是能辟的地方,都早已被利用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宋模范丈夫》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