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6章 发展(1/2)
“朝鲜从此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后世的历史书说到《清津条约》时常常用到的一句话。
虽然后世朝鲜的历史学家们并不愿承认,但是朝鲜自古以来都是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庸而存在。
多山的地形,贫瘠的物产,再加上各种租庸调役,这里的普通老百姓活得一向都不算轻松。清津郡的老百姓们也不例外,尤其是在一场大战之后,他们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所以李奥很快就开始了在朝鲜的劳工招募计划。
长庚军在朝鲜招募的人分三类:
第一类是劳工,其中又分两种:一种是在朝鲜本地服役,主要是修整道路、开矿等工作,月薪5钱包吃住,只要是普通的劳力都能够报名。
另外一种则是去长庚城工作,月薪5钱包吃住,另外还会发放3两的安家费,只招收18—40岁以下男女,要求身体健康,身家清白,并且最少需要干满三年,他们将在到达长庚都护府后,接受三个月的基本训练,再根据需要进行分配。
第二类则是募兵,仅招收14-25岁青年男性,同样要求身体健康,身家清白,最短服役期服役10年。需要在三个月的基本训练后通过考核才有资格最终成为长庚军外籍军团士兵,月薪2两包吃住,安家费5两。并且在有重大立功表现或服役满10年后自动转为长庚都护府公民。
而第三类就比较特殊了,被称为所谓的“练习生”,仅仅招收10岁以下儿童,他们没有薪水,只发放少量零用钱,其他所有衣食住行全部由长庚都护府承担,接受全封闭半军事化教育,满14岁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自动转为长庚城公民,根据特长和需要分配进入军事或者行政部门工作。
另外,以上所有人在有突出贡献时,同样有机会直接被承认为长庚都护府公民。
对于穷困潦倒的朝鲜百姓来说,有吃有住已经是天堂了,现在居然还有月薪和安家费拿,所以报名的人很快就排成了长龙,甚至连咸镜北道外和鸭绿江北边的中国人也从一两百里外跑了过来。
按照李奥的想法,最先招满大概率是那种在本地服役的基础劳工,没想到却是练习生最早满员了,2000人的名额只用了不到3天的时间就全部招满。在清津百姓的请愿下,李奥大方地又增加了2000人的招募名额,并承诺会在未来再次开放招募。
李奥站在码头上,看到第一批抵达长庚城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嘴角不禁露出了笑容,这些孩子将会在长庚城的沉浸(xi nao)式教育下,为长庚军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备兵源和人才,他们将是长庚军的未来。
一个月后,预定的5000本地劳工,3000外籍劳工和2000募兵全部招募完毕。
长庚军在朝鲜的扩张也慢慢开始了,李奥在后世的茂山铁矿放下了一个奴隶矿场,朝鲜战俘和之前抓获的花马队都被扔去采矿了,而本地劳工们则全力负责建设茂山到新津之间的道路。
3000外籍劳工和2000募兵全部运送到了双城子,李奥在城外新建了一片训练营地,他们将在这里经过甄别和训练,成为长庚军这座巨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齿轮。
而在此时,回航的运1、2号也带回了好消息,郑合一在松江招募到了一个真正的英国的造船工程师和一个曾经出洋留学过的中国人。
另外还带回了寅虎的消息:他已经成功地在松江的外国人开设电报公司中学习(qie qu)到了有线电报技术,相关资料也随船送回。
对于李奥来说,这可是比两粒珍珠买了40万两更好的好消息。
“Hello,nice to meet you!”李奥朝面前这个红头发的不列颠尼亚的造船工程师伸出了右手。
面前这个名叫韦恩·威斯利的中年男人,准确地来说应该是爱尔兰人,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工程学院,曾经作为英国皇家海军首席造船师傅伊萨克·瓦特的助手参与过“勇士”号装甲舰的建造工作。
年初因为支持爱尔兰独立运动丢掉了在英国皇家海军造船厂的工作,各大民间船厂也不敢接收他,走投无路之下只好跑来东方碰碰运气,正好郑合一在招募各种工程师,于是便用50两一个月的高工资把他请到了长庚城。
和韦恩·威斯利一同抵达长庚城的那个中国人叫容闳,毕业于美国的耶鲁大学。他本来是在松江的同文馆教授英文,听说郑合一在招纳通晓西方科技的人才,一心在中国推广现代科学的容闳,本意是先过来考察一下再决定去留。当看到长庚城的赫鲁晓夫楼后,他立即认定了长庚城才是中国的未来,毫不犹豫地留下了。
李奥这个历史盲不知道的是,容闳在后世可是大名鼎鼎,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因促成并且经历了两件大事而彪炳史册:参与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组织了第一批官费留美幼童。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外,他还向李奥推荐了自己的好友,爱丁堡大学医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红警基地车在1863》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