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5章 长庚城见闻录(1/2)
当英国商船“黑珍珠”号刚刚驶入海参崴的时候,厄文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修筑在海湾入口的炮台,从颜色看,应该是钢筋水泥结构。
实际上他在北京的时候就听说了长庚城大规模使用水泥的事情,但是他并没有完全相信,直到看到了实物,他才确定,这个所谓的长庚城的确有自己生产水泥的能力,毕竟要修建炮台这样的建筑,需要的巨量的水泥可不是靠外购能够解决的。
随着“黑珍珠”号慢慢深入,厄文的眼睛开始不够用起来,整个港湾的北岸明显是军用码头,码头和码头的栈桥看起来同样是钢筋水泥结构,泊位上停靠着四艘蒸汽风帆战舰,看起来很像是皇家海军“勇士”号铁甲舰,只是长度大约只有70米的样子,就像是“勇士”号的缩小版。
但是仅仅这四艘军舰,每一艘都已经和大英皇家海军远东分舰队的旗舰“奥狄莎”号相当,问题是皇家海军远东分舰队除了“奥狄莎”号外,其他都是千吨级别的快速战舰,甚至几百吨的炮艇。仅仅以海军的规模来说,这个被称作长庚都护府或者澳宋的地方势力已经很具有利用的价值了。
长庚城的商港在海参崴湾的南侧,从这里正好能够看见对岸的长庚城。由于人口的增加,之前的长庚城城墙内部分仅供最早的长庚城归化民、官员、军人和军属居住。
为了容纳后来的移民、劳工等,李奥又在长庚城外的空地上,以一种类似模拟城市的模式,建造了一个个100×100米的功能分区,每个分区之间都以25米宽的道路进行了分割,道路边还建有绿化带和人行道以及路灯,建筑采用了二十世纪中叶的苏式建筑风格,都是三层楼的坡顶红砖建筑,一楼是各种商铺和办事机构,二三楼则是住宅。
当然,根据居民的级别不同,这些住宅包含了从多人合住的集体宿舍到多居室带独立厨卫公寓。实际上,由于建设得比较晚,外城的居住条件比城内更好,不过城里的居民仍然愿意挤在小房子里面当“城里人”,这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荣誉。
“Welorge! Mr. Irving。”当厄文走下舷梯的时候,迎接他的是长庚都护府外交司的茅石桤。
厄文好奇地打量着面前这个高大的东方人,他年纪20出头,身高5尺7寸左右,长着一张即使以西方人的审美标准来说都算很英俊的脸,穿着一身很合体的藏青色的外套,这是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中山装),有点像某种军服,看得出应该是本地的特色服装。
因为厄文发现码头上还有很多人都穿着这个式样的衣服。另外,这个年轻人那口标准的伦敦腔也引起了他的注意,虽然在清国能讲英文的本地人并不少,但是如此标准的伦敦腔却就很少听见了。
一阵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在茅石桤的带领下,厄文坐上了一辆四轮马车。他注意到拉车的是两匹漂亮的纯白色阿拉伯马,而这两匹马如果在伦敦,至少价值5万磅。而在宽阔的道路上,除了自己的这辆马车外,更多的是各种货运马车,甚至还有一种由两匹夏尔马牵引的公共马车。
“道路宽阔而且平整,车道与人行道之间有绿化带分隔,绿化带中间则每隔10米左右一盏安置在铁质灯杆上的路灯。我注意到他们甚至在路口设置了信号灯,当一个方向的绿灯亮起的时候,另外一个方向就会亮起红灯,红灯停,绿灯行,一切颇为有序。”这是厄文在回到京城后的报告中这样写道。
马车在穿过几条大街后,来到了长庚城的城墙前,穿过城门,就进入了真正意义上长庚城,这里除了道路比外城稍微狭窄,房屋也变成了两层水泥建筑外,和外城的景致别无大异。
“那是什么?”厄文指着一队穿着统一制服,排着整齐的队形在街上行走的十来岁的孩子说。
“哦,那是‘练习生’。”茅石桤解释道,“他们是长庚都护府收养的孤儿,由长庚军负责他们教育和食宿,并将在成年后加入长庚军。硬要类比的话,有点像贵国的海军军校生。”
“噢,赞美上帝,这真是一项伟大的善举!李奥大统领一定是个伟大的人。”厄文不带任何烟火气地吹捧了李奥一句。
很快,马车停在了一座中式风格的高大建筑前,“厄文先生,我们到了。”茅石桤微笑着说道。
厄文走下马车,抬头望着长庚都护府大楼。这是李奥模仿北京火车站的外形1:1建造的,中西结合的外形,尤其是这个时代很少见到的大面积的玻璃幕墙,都让厄文有一种莫名的新鲜感。
“这边请。”在茅石桤的带领下,厄文被带进了李奥的办公室。与建筑外形不同,这是一间采用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的房间,房间呈椭圆形,一端是壁炉和一组沙发组成的会客区,另外一端则是三扇大型落地窗,窗前是一张红木的西式风格的大型办公桌,办公桌旁装饰着蓝色的启明星旗。
看见厄文进来,办公桌后的人站了起来,用标准的英文问候道,“Hello! How are you?”
“I’m fine,thank you!”厄文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红警基地车在1863》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