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1/2)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定义和历史背景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心理学上的现象,指的是被绑架者或被监禁者对施加暴力或控制的人产生情感依赖和同情的心理状态。这一术语最早是由瑞典学者奥托·斯德莫尔在1973年提出的,源于1973年的一起银行劫持案,案发后人质表现出与绑匪的情感联系,他们对绑匪的要求和行为产生了一种奇特而非理性的支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表明,长时间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困境,以及对生命安全的恐惧感,可能是导致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产生的重要因素。在绑架和人质情景中,受害者通常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无法逃脱或寻求帮助,因此会试图与绑匪建立一种情感上的共谋关系,以求生存。
一些研究者还提出了深层心理需求的解释。他们认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可能是受害者对被控制的渴望以及对情感联系的渴望所致。由于受害者与施暴者的持续接触和依赖关系,他们内心渴望与他人建立稳定而亲密的联系,这种心理需求可能会促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依赖。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过去几十年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随着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案例被报道和分析,也有更多的心理学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释。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理解不仅帮助我们揭示人类对权力和控制的心理反应,还有助于指导相关领域的治疗和预防工作。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和表现特点,心理学解释和心理特点,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最后我们还会探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和表现特点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主要症状是被害者对施虐者的情感依赖和同情。他们往往对施暴者产生了一种奇特而非理性的支持和忠诚。以下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一些典型表现特点:
首先,被害者对施暴者的认同和同情。他们可能开始为施暴者辩护,试图找出施虐的合理性或善意的一面。他们对施暴者的要求和行为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理解或接受,并对施虐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依赖。
其次,被害者可能产生一种情感上的共谋感。他们内心渴望与施暴者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以便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安全感。为了达成这种共谋,他们可能表现出积极主动的行为,主动满足施虐者的需求,或与施虐者合谋对外表现出友好和合作。
第三,被害者可能经历一种心理上的交替状态。这种交替状态表现为对施虐者的依赖和支持,在出现威胁或恐吓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顺从和适应的行为。然而,在没有威胁性的情境下,他们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
另外,被害者还可能表现出对施虐者的理想化。他们可能夸大施虐者的优点,掩盖其缺点,并对施虐者进行美化。这种理想化往往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心理防御机制。
最后,被害者可能出现反对外部帮助或干预的态度。他们可能拒绝任何外部的支持或干预行为,对外界的关注和援助持怀疑态度。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担心施虐者对他们的报复,或对外部的帮助没有信任感。
总结起来,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症状和表现特点包括被害者对施暴者的认同和同情、情感上的共谋感、心理上的交替状态、对施虐者的理想化以及对外部帮助的拒绝。这些症状和表现特点反映了被害者与施虐者之间复杂的心理关系,并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特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心理学解释和心理特点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发生可以通过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存在着一些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首先,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被害者的心理防御机制密切相关。面对威胁、控制和剥夺自由的情境,被害者可能会出现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他们有时会通过认同施虐者的观点、忽视施虐行为的严重性以及理解施虐者的动机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心理防御机制使得被害者能够在剧烈的情感冲突中获得一定的安抚和平衡。
其次,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心理束缚现象有关。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被害者常常对施虐者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他们将施虐者视为重要的、有特殊意义的人物。这种情感联系使得被害者对施虐者的想法和感受产生一种强烈的束缚力,他们倾向于迎合施虐者的需求,以维持这种特殊关系。
另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和情感依赖紧密相关。被害者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往往对施虐者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他们希望通过与施虐者的关系获取安全感和幸福感,因此对施虐者的需求和期望极高。被害者对施虐者的依赖心理导致他们很难主动脱离施虐者的控制,并可能导致对外界帮助的抵制。
此外,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情感冲突和内心矛盾有关。被害者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中常常面临着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们对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心理学短篇简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